5月29日風風光光登場的微軟小冰聊天機器人,僅僅48小時就被微信封殺。微軟和騰訊發布公告各執一詞,是非難辨。這次事件的發生,也把智能機器人再次拉回了公眾的視野。6月4日,上海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孔華威主持了雷鋒網上海新聞中心首場活動--聊聊“聊天機器人”。上海證劵交易所總工程師、中科院博導白碩,小i機器人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朱頻頻博士受邀做客,共同討論:聊天機器人、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的話題。
本次論壇吸引了眾多互聯網創業者、工程師,金融、證券領域從業者,以及汽車APP等終端開發商,他們抱著探討和學習的目的自主參與。白碩說:聊天機器人的走向是客服,但又不僅限在客服,聊天的背后不是搜索,還有很多對中文語言、場景、情感色彩本身的把握;其次是知識,其次是知識,對機器人來說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做成什么樣的知識也是可以好好研究的地方。

“小i機器人總裁朱頻頻博士的演講吸引了與會人員
作為中國智能機器人發展歷史的全程見證者,朱頻頻說:最早的一批互聯網人只要使用過MSN的基本都知道小i機器人,曾經在MSN上火爆流行,通過與用戶的聊天調侃逗趣,提高用戶的活躍度,當時的小i也提供包括百科,笑話,星座等多項查詢服務。從1995年的Alice到2002年的 Smart Child, 再到2011年的Siri都大致經歷了幾乎相同的發展歷程。但是,機器人對指令性語言和自然語言的理解差別很大,而且返回的結果需要用戶再行篩選,因此搜索、智能搜索都不能算是人工智能。
另外,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實踐積累的結果。小i機器人之所以能像人一樣做到能聽會說、自然交互,正是因為小i機器人公司長期專注于智能機器人“大腦”。而要實現這一能力就要涉及到自然語言處理、語義分析和理解、知識構建和自學習能力、大數據處理和挖掘等多種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并需要整合多種信息承載形式(如文字、語音、體感、圖像等)的通信和識別能力。
作為智能機器人,其誕生的目的都是協助人類處理和解決相關領域的問題,可以說離開了實用就沒有智能機器人。十多年來,小i機器人專注于智能機器人核心交互技術的研發,并在大量的商業化應用中推動了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小i機器人總裁朱頻頻博士介紹智能機器人交互基本流程
朱頻頻博士的介紹引起了與會嘉賓的極大興趣,似乎一場論壇就要變成一個開發者大會了,大家,紛紛就小i的業務領域,智能客服的收費方式,智能機器人與硬件的合作模式等提問。朱博士表示,目前小i的業務已經覆蓋了通信、金融、政府、電子商務、智能汽車、智能電視、智能家居等領域。在智能人機交互,如微信、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網頁、APP、QQ,智能終端、呼叫中心等多渠道整合應用上小i機器人幾乎無處不在。
同時,小i針對不同市場和客戶形成了不同的產品線,有高度定制化、標準化的產品,也有用SaaS方式為廣大開發者和中小企業提供核心智能交互能力的云服務平臺。未來開發者可以通過與小i的合作,延伸小i的智能機器人核心能力,建立一個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機器人生態圈,這也是小i多年努力所希望看到的。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八屆軟博會上,植入了小i人工智能的實體服務機器人震驚全場,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都進行了深入的報道。智能機器人已向我們走來,從想象變成了現實,為人們的生活提供隨時隨地的便利,智能機器人的時代已經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