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第一句話讓別人知道你是行里人,首先你得知道別人說什么而且你會說什么,這是時候就需要充足的互聯網常用名詞及基礎知識了,以下主要是給大家做一個掃盲貼,行家可以繞行。

運營類:效果數據名詞:
UV: Unique Vister,獨立訪客。
PV: page view,即網站被瀏覽的總次數;
IP: internet protocol,指獨立IP數,一天內相同IP地址只被計算一次;
跳失:用戶進入網站/頁面后什么都沒有點擊直接退出,一般用于衡量跳轉頁面內容是否吸引,打開是否流程等關鍵數據;
CTR:Click-Through-Rate,點擊率。一般也叫點曝比,點擊用戶/曝光用戶。(衡量曝光轉化的關鍵數據)
關于UV、PV和IP區別
PV(訪問量):即Page View, 即頁面瀏覽量或點擊量,在一定統計周期內用戶每次刷新網頁一次即被計算一次,打開多個頁面會算多次。
UV(獨立訪客):即Unique Visitor,訪問您網站的一臺電腦客戶端為一個訪客,當然第三方統計很多時候用cookies記錄,哪怕是游客狀態都會計算,當然這種情況一個實體用戶多個瀏覽器訪問同一個頁面會算多個UV。00:00-24:00內相同的客戶端只被計算一次。
IP(獨立IP):即Internet Protocol,指獨立IP數,一個用戶在多個網絡環境會算多個IP,例如酒店wifi,一個或者幾個ip,但是連接的設備有n多臺,每一個設備都是用這個ip訪問,就說明ip一般會小于uv。00:00-24:00內相同IP地址之被計算一次。
渠道合作模式:
CPS:Cost Per Sales,按收入分成,常見的以后返傭的方式,如電商日用品一般一個5元~8元不等。
CPA :Cost Per Action,每次動作成本,常見的為注冊激活,下單等。
CPM:Cost Per Mille,一般對廣告主而言,即每千人成本。
CPC:Cost Per Click,即每點擊成本,百度品專一般都是2.5元一個點擊。(每次不開心都我上別人網站刷幾下,感賺了不少)
CPT:Cost Per Time,即按照時間周期付費,常見的為按月或者按季度付費,如網址導航里面的站點。
其他:如資源置換,即雙方通過等值資源互換各取所需,常見為互換資源位,另一種為資源位換實物產品,如banner投一期10w,那就用10w等價物進行互換

小結:其實以上的推廣方式由來從用戶方面看主要是從用戶行為路徑深度形成(如下圖),于公司則根據不同行為執行推廣合作模式計費。
常規品牌印象導向,CPM、CPT方式,主要讓更多人看到你的品牌或者新品
效果導向:CPC、CPA和CPS。
注意一下:
【數據監測】關于結算必然存在數據的可靠性檢驗,其中吃CPM、CPC、CPA和CPT都相對比較容易檢測,而CPS因為結算流程一般都是在廣告主平臺產生,已經跳出流量平臺,不好監測。(一般廣告主不太喜歡按照CPS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選擇】因為渠道一般都是試錯的方式積累相關的渠道數據經驗,所以在這之前一般考慮渠道選擇(用戶人群匹配度高或者垂直平臺優先),其實選擇合適的結算方式,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廣告主提供的點曝比(點擊/曝光)來進行不同模式下預算計算。(當然前提是廣告主接受多種收費方式,這個得看商務了)
常見形式:
EDM:Email Direct Marketing,電子郵件營銷,你經常郵箱收到京東優惠通知,訂閱通知等都屬于這種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效率比較低。
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搜索引擎營銷,搜索引擎上推廣網站,提高網站可見度,從而帶來流量;如百度網絡聯盟,競價排名等。其中包括SEO(搜索引擎優化),即在原來搜索引擎自然排名下通過優化網站代碼等進行優化,目的就是提高排名順位,增加曝光。
積分墻:一般作為分發平臺如應用寶等,結合任務系統給進行分發的一種方式,常見的為下載app完成任務,送積分或者優惠券等。
DSP展示廣告:是Demand-Side Platform的縮寫,即需求方平臺,主要鏈接廣告主。也就出現了目前很多的中介代理公示幫廣告主在預算范圍內選擇合適平臺進行推廣。(一般還會有對接的4A公式協助資源輸出)
SSP:Sell-Side Platform,媒體服務平臺,一般來說鏈接媒體方/流量方。如百度SSP媒體服務。一般會提供人群劃分(一般說的精細化運營的定向投放能力)和收益報表等構成。(下圖來源于網絡)
以上兩種方式產生主要是解決廣告主和流量主點對點對接過程中的消耗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平臺聚合同類產品能極大地提高供需雙方的投放效率。

產品類:一、產品團隊分工

二、不同時期文檔的管理重點

常見文檔名詞
MRD:Market Requirements Document,市場需求文檔。常見的為競品分析,一般用于立項,基于目前市場數據及競品等進行項目提出,一般用于提案。
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產品需求文檔。一般是說明實現的過程,較為詳細。有些公司為了敏捷開發需要很多時候會直接在原型圖上面通過注釋方式進行更直觀的展示。
PMD:Program Managment Document,項目管理文檔,一般包括項目進度、項目資源、責任人和項目輸出物,常規通過visio進行甘特圖繪制管理。該文檔一般貫穿整個項目全程,衡量項目進度。
(入門建議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三、一個需求的生老病死
(需求挖掘——需求設計——需求評審——交互設計——視覺設計——評審——研發階段——測試階段——上線反饋)

四、一個產品上線后的生老病死

上圖為整個PLC( product life cycle)
引入階段:MVP功能上線并驗證,側重于種子用戶的積累,常用方式為社群建立、初探市場、逐步明細消費的核心人群畫像。
成長階段:多為渠道拓展,更精準的觸達到app核心用戶群對于用戶積累有關鍵作用,功能點優化,重點在于用戶量的倍增,并逐步探索商業的模式
成熟階段:已經有較穩定的商業模式及用戶留存達到一定的程度,功能趨向成熟,該階段重點流失用戶和低活用戶盤活,并逐步大招新的mvp功能,挖掘功能點擊優化空間
衰退階段:考慮產品能力模塊優化,改版迭代,完成新需求轉型。同時需要結合市場動態能否有相關戰略合作計劃及收購計劃。
(以上為自己筆記分享,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啫喱,某廠產品運營,負責產品優化迭代和用戶運營,擅長通過數據驅動產品優化。
本文由 @啫喱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拓展知識:以下為大家介紹的是最全移動互聯網行業基礎術語及常見名詞解析!
最行業常見名詞解釋
開發商:也叫CP,即Content Provider內容提供商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發行商(運營商):即代理CP開發出來的產品。
渠道:擁有用戶,能夠進行流量分發的公司,即可成為渠道。所有可以獲取用戶的平臺都可以稱為渠道。包括網站的渠道和無線的渠道。
APP:application 的簡寫,即應用。
SDK:SoftwareDevelopment Kit, 即軟件開發工具包, SDK是渠道提供的、集成了用戶登錄、充值通道、社區功能、社交分享功能、數據后臺統計功能的一個功能模塊,這個功能模塊CP必須要植入到自己的app里,接入SDK后CP和渠道都要對SDK包進行測試,測試通過才能上線。
IPA/APK:iOS的APP文件格式為ipa,因為iPhone手機分為越獄和非越獄,越獄的手機用戶下載的APP文件就是ipa包。安卓系統的文件格式是APK,所以提及安卓游戲或者APP的包,指的就是APK包。
刷量:指渠道制造的假量。一般指用機器刷。
扣量:與CPA渠道刷量針鋒相對,指的是CP對于CPA渠道的量進行扣除,以此來減少自己的廣告費用。刷量和扣量都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運營術語
聯運:CP和渠道聯合運營產品,CP需要接入渠道方的SDK,才能上線運營,雙方按照分成比例進行分成。
因為接入了渠道的SDK,所以數據后臺用的是渠道方的,結算時是渠道分錢給CP。
CPS:按照收益進行分成,CPS和聯運都是按照收益進行分成,但區別在于,CPS不需要接入渠道的SDK,用的是CP方的數據統計后臺,結算時是CP分錢給渠道,而聯運則是渠道分錢給CP。
CPS的優勢是不需要接入SDK可以上線,可以快速合作。聯運的優勢則是深度合作,聯運的渠道可以給一些深度的推廣資源。
CPA:每行動成本,Cost PerAction),這里的A可以是點擊,可以是下載,可以是激活,可以是注冊,可以是搜索,一般指的是每一個下載激活進行付費。
CPT:即時長廣告,也稱硬廣,一般是從24時到明日24時計算的付費廣告推廣形式。
CPC:點擊一次進行付費。
CPM:千人成本,按照閱讀量來計算。
App如何推廣
一、安卓渠道
1:Google Play谷歌官方電子市場
因谷歌在國內受到限制,所以用戶很少,但在國外GooglePlay是主流的渠道。有數據顯示,全球GoogelPlay的下載量已經超過appstore。老外的渠道至今一直不溫不火,不過貌似15年可能會爆發。
2:第三方電子市場
如:91手機助手,360手機助手,騰訊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豌豆莢,淘寶手機助手,搜狗手機助手,安卓市場,安智市場,應用匯,機鋒市場,豌豆莢,木螞蟻,uc商店等。
用戶質量高,數量大。市場多達200家以上,維護成本高。一般維護幾十家足夠了。
3:手機廠商
小米商店,華為智匯云,OPPO FindMe,聯想樂商店,三星SamsungApps,酷派,中興匯天地,金立等等。
4:運營商
聯通沃商店、移動MM商場、電信天翼空間。
5:搜索類
百度,360,搜狗,神馬。據閨蜜說,百度做的好能搞不少量。
二、iOS渠道
1. 蘋果官方App Store
對IOS來說,appstore下載量占比超過80%,越獄用戶越來越少。
2.各種限時免費推薦應用
如搞趣網、限時免費大全,蘋果園,金山電池醫生,APP123,愛應用等。
3.各種越獄渠道
如PP助手,91手機助手,快用蘋果助手,iTools,愛思,XY,同步推,海馬,蘋果助手等。
4.各種蘋果APP推薦應用
4各種超級APP如墨跡天氣,美圖秀秀等
以上各渠道,我們可做的有:首發、活動、廣告位、聯運……
5.iMessage**
即**到iPhone用戶的iMessage信息中,包含了跳轉到App Store的產品鏈接,這種方式就是iMessage**,是今年新興起的付費推廣方式。
6.刷榜
iOS生態里獨有的推廣方式,因蘋果App Store會有免費榜,付費榜,暢銷榜,所以各CP就會找專業刷榜公司做刷榜,通過大量僵尸App Store賬戶下載某款手游,獲取較高的下載和付費,會沖到榜單較靠前的位置。目前刷榜被蘋果打壓的很厲害,已是個夕陽行業。
三.廣告聯盟
廣告平臺就是指移動廣告平臺,例如多盟,有米,萬普,點入,力美、安沃、、艾德思齊、易積分,米迪,磨盤,巨朋、快友,趣米,觸控,勤誠等。廣告平臺的主流合作方式有幾種:CPA、CPC。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積分墻目前興起了,以應用試客為代表,據說質量較高。
四. 換量/交叉推廣
在大部分APP和手游里,都會有類似應用推薦這種模塊,這個模塊的功能就是換量,甲產品給乙產品導入1000個量,乙想辦法給甲也導入1000個量。
五.廠商預裝/刷機
廠商預裝對很多有實力的大公司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資金不充足的話不是首選渠道。
渠道優勢:量大,平均成本不算高。
渠道劣勢:跟進成本高,用戶類型廣,精準用戶比例相比其他渠道偏低。
水貨刷機:這種方式跟廠商預裝類似,不過用戶質量不如廠商,市場也比較混亂。
六.社交化推廣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會化營銷渠道推廣APP也成為很不錯的一個選擇。近年來有不少成功案例通過微博微信炒熱的,如快看漫畫,app store第一如何煉成的,你懂的。微信目前活躍度很高,可好好利用。
APP運營模型
介紹AARRR模型
1.獲取用戶(Acquisition)
運營一款移動應用的第一步,毫無疑問是獲取用戶,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推廣。
這個階段,最初大家最關心的數據是下載量。不過,下載了應用不等于一定會安裝,安裝了應用也不等于一定使用了該應用。所以很快激活量成為了這個層次中大家最關心的數據,甚至是有些推廣人員唯一關注的數據。通常激活量(即新增用戶數量)的定義是新增的啟動了該應用的獨立設備的個數。
2.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
這里面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推廣渠道的質量。差的推廣渠道帶來的是大量的一次性用戶,也就是那種啟動一次,但是再也不會使用的那種用戶,如積分墻,刷量的渠道。好的推廣渠道往往精準作用在目標用戶,精準推廣,永遠是運營人員很需要記住的點。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產品本身是否能在最初使用的幾十秒鐘內抓住用戶。應用如果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好,經常crash,卡頓,那你懂的。
此外,還有些應用會通過體驗良好的新手教程來吸引新用戶,這在游戲行業尤其突出。
DAU(日活躍用戶)和MAU(月活躍用戶)兩個數據基本上說明了應用當前的用戶群規模,這是兩個運營人員必看的指標。其實還要看另兩個指標:每次啟動平均使用時長和每個用戶每日平均啟動次數。這兩個數據可以結合一起看。
版本、頁面轉換路徑和自定義事件也是很好的分析維度。對產品經理來說,分析它們有助于不斷改進應用。
3.提高留存率(Retention)
有些伙伴會發現應用被下載后,沒有用戶粘性,次日留存,7日留存很低,用戶留不住。
通常保留一個老客戶的成本要遠遠低于獲取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所以狗熊掰玉米(拿一個、丟一個)的情況是應用運營的大忌。但是很多應用確實并不清楚用戶是在什么時間流失的,于是一方面他們不斷地開拓新用戶,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有大量用戶流失。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通過日留存率、周留存率、月留存率等指標監控應用的用戶流失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手段在用戶流失之前,激勵這些用戶繼續使用應用。
留存率跟應用的類型也有很大關系。通常來說,工具類應用的首月留存率可能普遍比游戲類的首月流存率要高。
有些應用不是需要每日啟動的,那樣的話可以看周留存率、月留存率等指標,會更有意義。
留存率也是檢驗渠道的用戶質量的重要指標,如果同一個應用的某個渠道的首日留存率比其它渠道低很多,那么這個渠道的質量是比較差的。
4.獲取收入(Revenue)
獲取收入其實是應用運營最核心的一塊。極少有人開發一款應用只是純粹出于興趣,絕大多數開發者最關心的就是收入。即使是免費應用,慢慢的也需要考慮其盈利的模式。
收入有很多種來源,主要的有三種:
付費應用、
應用內付費以及廣告。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收入都直接或間接來自用戶。所以,前面所提的提高活躍度、提高留存率,對獲取收入來說,是必需的基礎。用戶基數大了,收入才有可能上量。
關于收入,最常用的觀察是 ARPU(平均每用戶每月收入)值。
5.自傳播(Refer)
以前的運營模型到第四個層次就結束了,但是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運營增加了一個方面,就是基于社交網絡的病毒式傳播,這已經成為獲取用戶的一個新途徑。這個方式的成本很低,而且效果有可能非常好;唯一的前提是產品自身要足夠好,有很好的口碑。
通過上述這個AARRR模型,我們看到獲取用戶只是第一步,后面如何留住他們,增加粘性也很重要。
app運營團隊角色構成
有朋友問,如果以后我要組建一個運營團隊,需要哪些角色?下面幾個角色是不可少的:
1、渠道開拓:負責監控所有渠道的效果, 不斷優化渠道的占比和構成。負責合作,渠道開拓等。
2、用戶反饋: 負責和用戶雙向溝通,取得有效用戶反饋,回答用戶問題,比如建立QQ群,微博群微信等。
3、數據分析:負責持續深度挖掘數據,建立數據模型,分析用戶行為,分析季節效應,分析數據異常等等。
4、運營活動:負責各種事件活動策劃,微博微信營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