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頗多新浪執行副總裁、總編輯陳彤的傳聞,其實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一個人有很多人關注并不容易,況且他并非是一把手……
少年狂
陳彤的體形和傳統上“總編輯”這一頭銜給外界的印象,使人們普遍有高估其年齡的傾向,實際上,他是1967年出生的,剛逾不惑,籍貫是河南開封。
陳彤回憶:小時候喜歡看一本《世界各國概況》的書,介紹各國歷史、地理、文化及同中國的關系。雖然對文科的興趣可能更大一些,但是在中學階段,因為各方“阻撓”,最終選擇了理科。
在填寫高考志愿的時候,他填寫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工業大學的電子工程,第二志愿是北京廣播學院(今天的中國傳媒大學)的國際新聞,基于他的愛好第三志愿則是中央體育學院(今天的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理論。結果他被第一志愿入取。
大學畢業后,陳彤在中關村度過了數年同后來的生活比頗為平淡的日子。1996年,他開始攻讀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
1997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彤在朋友所在的公司中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興奮之余,第二天就花近2000元買了MODEM,開始自費上網。在漫無邊際的沖浪之后,他發現一個頗合他胃口的網站——四通利方。
[關于四通利方]
1993年12月,香港利方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四通集團合資創建了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程序師背景的王志東出任公司總經理。
數月后發布“利方多元系統支撐環境”第一個版本WinMATE 4.0,所謂“支持環境”也就是中文外掛平臺。當時基于英文界面的視窗操作系統還不能支持中文,中文外掛平臺是必裝軟件。
1996年4月,四通利方的第一個正式站點www.srsnet.com中文網站的建設啟動,汪延(后任新浪首席執行官)與同學創建的“新驛多媒體小組”融入四通利方,隨后四通利方成立國際網絡部。
在完成一個軟件公司網站基本的職能之余,身為體育迷的汪延也順手推出一個論壇版面——體育沙龍。陳彤發現這一論壇后很快成為其中的“大蝦”,他當時的網名叫“Gooooooal”,goal意為進球,至于中間那么多零,或者是對后來Google崛起的某種“預見”。
在網上結識了四通利方體育沙龍管理人李嵩波后,陳彤表示如果他來擔任版主,訪問量將提高10倍。于是他成為版主。至于報酬,事后陳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對方壓根就沒有給錢的意思,自己也不好開口,否則就太沒有面子了。
但是面子歸面子,雖然陳彤從朋友處得到一個免費上網賬號,但是仍然需要面對每月的電話賬單,其中一個月電話費達到了1700元,而陳彤的研究生津貼是每月260元……陳彤當時已經結了婚,指望愛人不抱怨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Web2.0進化到Web1.0
有關Web2.0,陳彤后來有很不討Web2.0從業人員和愛好者高興的論斷:新浪是從最早的Web2.0網站發展到Web1.0的。之所以想推內容頻道,是因為我們發現所謂的互動,以網民原創為主的論壇形式,不足以用最好的形式表現信息,尤其是表現新聞。
1997年世界杯外圍賽10強戰,倒數第二輪,中國隊在主場負于卡塔爾隊,基本失去了出線機會。王峻濤以“老榕”為筆名寫了帖子《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引發轟動,兩周后《南方周末》全文轉載了這篇文章,實際上有數百家媒體轉載。無疑,四通利方在線也開始為各方所關注,陳彤說,“我的名字第一次以印刷體的文字出現。”
在這一事件發生后不久,四通利方在線推出了體育頻道,這一更接近今天網絡報道形式的Web1.0。
也是從這一階段開始,四通利方開始每月補助陳彤600元,雖然仍入不敷出,但是好在可以以“以網養網”的名義對愛人交代了。事后有媒體稱當時陳彤感覺“非常有成就感,夢里笑醒好幾回……”不知道有無演繹。
1998年,陳彤的研究生生活接近尾聲,未來應該不能再那么投入地做“斑竹”了。而此時,中國的互聯網熱潮已經到來,網站的價值被四通利方所認識到,汪延和陳彤長聊了一次,希望他到四通利方擔任專職的網絡編輯。
陳彤猶豫了一段時間,最終放棄自己的專業選擇到四通利方上班。有一個插曲,他接到諾基亞的電話,告訴他被入用了,陳彤則回答他已經有工作了,對方就很想知道在哪,懷疑他進入了愛立信?他回答是四通利方,這個時候諾基亞的人事部門大概還不知道四通利方。
陳彤獲得的頭銜是網站主編,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陳彤都是自己管自己。
1998年的世界杯很快到來了,5月,四通利方的“法國98足球風暴”網站開通,畢業于法國巴黎大學的汪延趕往前方報道,陳彤則組織人手搜集各方資訊,24小時滾動報道。
事后陳彤在《新浪之道》中總結:作為法國官方站點指定的惟一中文站點,“法國98足球風暴”網站無可置疑地成為本次世界杯報道中最有影響力的中文網站,因此也奠定了四通利方在論壇、體育報道和媒體中的地位。
倍受關注的同時,這一報道也獲得了各方的廣告和贊助支持,事后統計一共獲得了18萬元的收入,這也是中文網絡媒體通過具體報道獲得的“第一桶金”。
[新浪網]
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宣布并購海外最大的華人網站公司“華淵資訊”,成立全球最大的華人網站“新浪網”。新浪網在北京、上海、臺北、香港、舊金山等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
1995年初,由斯坦福大學的3位學生在硅谷創辦了“華淵網”,在與四通利方合并前華淵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華人網站,日頁面訪問量突破了100萬人次,華淵網在臺灣設有分公司。在引入風險投資之后,姜豐年(DanielChiang)出任華淵網總裁。姜豐年之前曾在趨勢科技(Trend Micro Inc)擔任總裁。
新公司由姜豐年擔任董事長,王志東擔任總裁。公司的主要收入仍然來源于四通利方的軟件。
關于“新浪網”的涵義,陳彤的解釋是:Sina的詞根源自古希臘語的sino,就是中國,中國石化就稱自己是Sinopec。至于關于新浪是日資企業,以及引伸出名字的所有傳言,都是捕風捉影,誤解或者曲解。
新浪之道
1998年12月17日美國對伊拉克實施“沙漠之狐”空中打擊。在僅有10位編輯的情況下,陳彤決定按照世界杯報道的流程,24小時不間斷滾動更新。之后,新浪的24小時滾動報道被固定下來。
2006年4月8日陳彤在“中國首屆Web 2.0年會暨創投高峰會”演講,其中涉及:
1999年時我們公司的高管有一個會議,探討新浪今后如何發展。其中一個小組是新浪要成為全體網民的家園。第二組認為新浪要成為中國最大的門戶。另一個組是認為新浪要做媒體。會后最終的結論是非常含糊的……后來事實證明,新浪的新聞逐漸越來越突出,成為新浪的主導產品。
1999年5月8日凌晨6時發生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事后陳彤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時回憶:那是一個典型的突然襲擊,又是周末,很多網站在中午還沒有反應,我們已經有幾十篇文章了。到了晚上,我們還派人去美國使館拍照,當時那里已經有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這一突發性事件,使人們認識到,網絡媒體是一個新的獲取信息的渠道。
[關于Web 2.0與Web 1.0之爭]
博客撰稿人麥田在《視頻網站呼喚陳彤》一文中指出:為什么國內新浪這樣的web2.0雛形網站,最后轉型成一個經典的web1.0網站?……做內容,要么你做不起來,要么你必然成為受到監管的媒體網站。新浪的成功,就在于他們在2000年左右,堅定地完成了這個轉型,并且執行層面很有力。
這是諸多解釋中的一種,但已經很充分。從邏輯上說Web 2.0是特定人群之間的在線溝通方式,這是很明確的,但是會被一部分人認為不夠顛覆性。一些人希望通過低壁壘的途徑,比如撰寫博客,實現主流化的目的,比如成名。或者也有些機會。
2000年11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發布《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暫行規定》第七條:不得登載自行采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非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聯網站,不得從事登載新聞業務。
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9-11”事件,陳彤事后強調:新浪網在“9-11”事件發生后9分鐘即發出了第一條新聞……事實上,這個階段得益于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人們已經開始習慣成自然地訪問網絡,了解這一事件的最新進展,此外,稍帶發表一下自己的認識。新浪網成為一個新聞品牌。
當年稍晚一些的時候,陳彤迎來了他的一位同事——來自和訊的曾詳雪,曾詳雪最初在新浪的職位是財經頻道主編。
在2002年之前,實際上,人們只是將網站的財經頻道理解為一個股票實時報價機,它同其他終端不同之處在于不用下載客戶端,同時可以到相關的論壇交流一下看法。
謙虛、文質彬彬的曾詳雪完全改變了人們對財經頻道的傳統認識,上任之初即推出了財經雜志封面秀,通過封面秀,一方面解決了內容授權問題,另一方面確立了網絡財經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開始涉及到更多層面。新浪財經開始轉變為一個包羅萬象的財經資訊平臺……不過,曾詳雪在財經頻道的時間并不長,隨后被抽調到新浪總編室同陳彤一道從事互聯網理論研究工作。
2003年11月陳彤升任新浪資深副總裁、全面負責新浪網的運營和內容管理工作。之前他的頭銜是新浪網內容總監和新浪網中國區執行副總經理。
陳彤屬于“半路出家”的新聞工作者,雖然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他仍然沒有忽略系統地梳理自己在實踐中獲取的經驗,2004年5月陳彤通過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的論文答辯。
理科出生的陳彤忍不住告訴別人,文科相對容易,為了對應副總裁的崗位,他還就讀了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的MBA,并且獲得了又一個碩士學位。
同一時間由福建人民出版出版的《新浪之道》面世,書的作者是陳彤和曾詳雪,四十余萬字的篇幅系統地描述了門戶網站運營的各個方面。這本書隨后成為網絡編輯的“教科書”。應該說,這本書并沒有涉及新浪運營的核心,但是這本書的問世表明,網絡媒體的運營已經開始理論化,那種憑借少量經驗積累的管理,已經脫節于潮流。
這一階段,陳彤的管理“風格”已經成形,相關故事在業內廣為流傳。其實初期由于互聯網泡沫破滅,各網絡公司都吸收了一些后來證明不適宜這一職業的人,簡單的方式,造成的結果是對人員的再配置。其他公司也在以不同形式那么做。當然,也有人抱怨,不擅長崗位的人可能更擅長人際,結果勝任的反而被排擠出來了。那么前者反映了現實的殘酷性,后者則反映了社會的豐富性。
n朝元老
基于新浪分散的股權結構和互聯網行業的業績壓力,新浪的首席執行官一直處于更迭中。
最初的CEO是王志東,但是隨著唐駿在微軟推行同步化各國際版本的開發模式之后,RichWin暴露出了過渡產品的特征,軟件在新浪中的重要性下降,隨著網絡寒冬的到來,2001年6月4日王志東的新浪CEO生涯嘎然而止。
隨后擔任CEO的是茅道林。茅道林早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后來獲得斯坦佛大學工程經濟系碩士學位,曾經擔任過風險投資公司華登國際投資集團(WALDEN)高級副總裁,是四通利方的投資方并且促成了四通利方與華淵資訊的合并,后擔任首席運營官。在茅道林任職期間,新浪日益媒體化。
正是這種媒體化,以及受AOL聯姻時代華納的影響,2001年9月25日,新浪網和陽光文化網絡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共同搭建跨媒體平臺。姜豐年與吳征擔任新浪網董事會的共同董事長。不過隨后,隨著互聯網產業的持續低迷,陽光文化退出了新浪網,從此與隨之而來的互聯網夏季無緣。
2003年5月汪延被董事會任命為新的CEO。汪延曾任新浪網中國區總經理,2001年6月被任命為新浪總裁。這一任命凸顯了網站業務的日趨重要性。數月之后,之前為董事的段永基成為新浪的聯席董事長,實際上正是段永基接受了陽光文化持有的新浪股份。后來姜豐年因為創辦新傳卸任了另一新浪聯席董事長的職務。
1972年出生的汪延在其工作崗位上贏得了尊重。三年后,汪延宣布離任CEO擔任公司副董事長,他說:新浪在很多不同領域做了嘗試,包括進軍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等領域,卻都沒有成功。他為過去幾年中沒有給新浪找到除網絡廣告和無線增值服務之外的第三個收入支柱表示遺憾和歉意。
接任汪延的是現任的CEO曹國偉。曹國偉1988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在上海電視臺當了一年記者之后赴美留學,獲得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及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商業管理學院財務專業碩士學位。他先是在普華永道任職,1999年空降新浪出任財務副總裁,在新浪上市,收購SP訊龍和網興以及2005年初拋出“毒丸計劃”化解了盛大并購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出身的曹國偉進一步強調了網站的媒體特征,剝離了包括搜索在內的其他業務。
2002年,新浪再一次迎來了世界杯,2003年則幾乎是直播的形式滾動報道了第二次海灣戰爭的全程,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成為第一屆廣泛意義上的網絡奧運會,2005年圍繞神舟六號的報道……
2007年2月8日資深副總裁陳彤升任新浪執行副總裁,執行副總裁為新浪副總裁中的最高級別。
一個問題是CEO層面頻繁的人事變動似乎沒有影響到內容部門,期間公司雖然業績壓力巨大,也有起伏,但是內容部門在公司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
當然陳彤和新浪數百名編輯的努力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媒體特征:達到特定階段之后,不再需要外部投入,自身積累已經可以推動業務不斷向前。這不僅僅是指金錢,媒體的品牌是更為重要的,強勢的品牌意味很多事情,不再涉及金錢也可以實現。
媒體實際上具有很好的商業模式特征,即跨越特定規模之后,成本增長會滯后于收入增長,從而使利潤大幅度上升。
或者有人會持有不同看法,眾多的傳統媒體雖然贏利,但是長期利潤微薄。那么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傳統媒體受限于特定介質,比如增加報紙版面,或者將月刊改為半月刊,都會造成相對固定的投入和需求之間的不契合,而網絡媒體就有彈性得多。
當然也不能忽略到從業人員的自身激勵,媒體工作的特征是,如果從業人員認為,他所從事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那么外部激勵是重要的但不是決定性的。
[對新浪模式的誤讀]
一直以來,眾多的競爭對手試圖拷貝新浪或者門戶模式,具體的辦法就是用稍高的薪水吸引若干名從業人員。
兩個方面,實際上門戶網站的運營非常復雜,外部人士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其次,即便在新浪內部,真正接觸到并且熟悉和理解運營的也只是極少的一部分人。
新浪和其他門戶網站的確獲益于對重大事件的報道,但是如果認為一系列的事件報道可以改變格局,那么純粹是一種外行思路。至于具體的報道規范,諸如工作流程,排班表,標題字數都屬于非常基礎的管理,并且對應特定的環境,生搬硬套暴露了對實質缺乏認識。
對基礎層面的編輯來說,諸如新聞敏感性、HTML代碼的熟悉程度,編譯能力是工作技能的一部分,但是過度強調,本質是對網絡編輯工作的庸俗化,對于某些業務模糊的評價,已經屬于辦公室政治的范疇。
門戶網站的運營已經相對成熟,換句話說,所謂經驗已經是一個比較低的層面,貫穿技術和內容整體的理論體系已經成為網站成敗的關鍵。
當競爭者遭遇挫折的時候,會強調,只是訪問者形成了“路徑依賴”。怎么會呢,互聯網上人們只要輕動鼠標就能重新作出選擇,并且沒有任何機會成本。當然可以完全打敗新浪,只要你做得比他好,無論是偶然的,還是長期的。
與分眾們共舞
2007年1月,譚智成為分眾傳媒的總裁,這對互聯網從業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在2007年之前,分眾傳媒基本上是一家媒體公司,正如2005年第一季《贏在中國》中江南春對一名尋求資金支持的Web2.0創業者所解釋的。當然,2006年6月分眾傳媒以約3000萬美元收購的北京凱威點告技術有限公司,嘗試進入手機廣告業務。
但是在2007年3月1日,在分眾傳媒收購中國最大的“互動營銷服務提供商”好耶廣告網絡之后,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事后證明,這并非是財務型的并購。隨后在一連串小規模并購之后,分眾傳媒不但成為這一領域重要的參與者,并且同WPP以及日本電通擁有了互聯網廣告服務領域的絕大部分份額。而2008年1月22日,分眾傳媒又和日本電通宣布共同出資成立網絡廣告公司,“電眾數碼(北京)廣告有限公司”。
連續的并購并不僅僅反映了江南春和譚智一廂情愿的想法,背后反映了產業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
在2005年之前,網絡用戶被廣告主認為是一類人群,年輕,有一些文化,喜歡嘗試新生事物,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最初的時候,人們對新技術的接觸剛剛開始,他們在網上的行為是較為類似的。所以不難解釋,為什么許多網站會強調娛樂特征,既然似乎是可以吸引更多的流量。既然廣告主網絡廣告投放仍然比較小,只是對全部廣告投放的補充性行為,更多的流量加上門戶網站的品牌溢價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
但是到了2005年,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互聯網用戶急劇增加,另一方面人們已經對互聯網非常熟悉,當然,再不能將月收入兩萬以上和兩千以下的歸于一類人群。
計算機博士背景的譚智在整合框傳媒之前,在TOM擔任高級顧問,在TOM他經歷了人生中最長的一次職業生涯,前后三年零八個月。他無疑是注意到了產業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事實上,一線的從業人員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
一個催化劑是,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對應于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和金融機構對互聯網的滲透達到特定階段,金融機構開始大規模集投放互聯網廣告,包括基金,信用卡。
江南春總結說:不要告訴我你要投在哪個網站上,你只需要告訴你你要體現在哪些流量上。
換句話說,在強勢代理和客戶群分層的情況下,流量會變得廉價,所以不難理解隨后兩家門戶網站大規模地裁員,流量絕對沒有流量成本重要。門戶網站的挑戰在于,要么提供大量低成本的流量,要么提供給對應客戶以高敏感的資訊,比如說,財經資訊,或者是極具品牌化的內容,比如大人物的訪談。
這一次與以前不同,2005年的時候,陳彤憑借之前的資源積累和對博客這一形式不同的認識,推出了名人博客,不但擊退了剛剛取得一些優勢的創業型博客網站,并且還形成了新浪又一內容特色。但是這次壓力要大得多。
2006年新浪財經的流量增加了五倍,收入則增加了一倍,部分是對應了火爆的股市,但是也反映了陳彤開始在資源上的傾斜,實際上,今天新浪財經的流量已經是娛樂的四倍。
應該說,這一挑戰仍然剛剛開始……
北京時間2月21日,新浪公司(Nasdaq: SINA)公布了2007年全年財務報告凈營收2億4610萬美元,較上年度增長16%。廣告營收1億6890萬美元,較上年度增長41%。非廣告營收7720萬美元,較上年度下降17%。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5770萬美元,較上年度增長45%。曹國偉表示:過去一年來廣告業務的高速成長表明,我們對高品質內容和產品的不懈追求獲得了回報。
后記:
人生的奇特之處在于,你不知道你其后的境遇,陳彤的人生體現出了原本軌跡之外的戲劇性,但是其實不只是陳彤,每個人都是如此。或者我們不應該放棄體驗的機會。根本來說,人生即體驗,成功者即更投入體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