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的電商圈什么最熱銷?母嬰可謂是當前最炙手可熱的垂直市場了。每年2000萬新生兒的人口紅利,孕育出未來2萬億元規模的母嬰大市場。光憑這兩個數字,就足以讓創業者充滿無限的遐想。不少業內人士甚至預言,下一個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將在母嬰行業產生。
市場雖大,可這錢未必好賺
傳統垂直電商缺乏吸引用戶的核心特質,復制的門檻幾乎為零,只要有資本和團隊,就可以很輕易地引入賣家,接入全類目sku。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的核心變成流量與價格。誰最燒得起錢,能買到更多流量,敢給更低的折扣,誰就是這個行業的老大。
傳統垂直電商的競爭,比拼的就是誰活得更久。大家都想著等競爭對手錢燒完了,都倒下了,就能實現盈利了。好不容易,等到競爭對手都倒下了,卻發現,用戶早已習慣了低價,一旦平臺提價,用戶馬上嚴重流失。高企的流量成本,加上微薄且固化的毛利,讓行業大佬的盈利之路也困難重重。
而母嬰行業,傳統垂直模式的這種劣勢更加明顯。相比同類垂直行業,母嬰行業具有顯著的特殊性,比如安全性敏感度高,口碑效應大于品牌效應等等,這些問題依靠簡單的賣貨思維都是難以解決的。這種特殊性,不但提升了母嬰電商的準入門檻,也加速了母嬰平臺的淘汰。
行業特殊,加上自身燒錢難盈利的劣勢,注定了走傳統模式做母嬰平臺基本沒有機會。這也是為什么自從紅孩子被蘇寧收購后,母嬰行業一直沒有出現有代表性的垂直平臺。
而接下來母嬰市場的新機會,將會由分眾電商帶來。
分眾模式與傳統垂直模式最大的差別,是用人群細分思維取代類目細分思維,用C2B買家核心思維取代“持貨找人”的賣貨思維。
傳統垂直電商是典型的“賣貨思維”,先與商家接洽鋪好全品類的sku,再通過各種渠道為平臺導入買家流量,它的核心是“貨”而不是“買家”。而分眾電商則恰恰相反,它的核心是“買家”,所有的sku根據買家的需求來引入。
分眾模式的優勢就在于,知道“自己不賣什么”,產品能永遠緊跟買家需求,不存在大面積鋪貨導致的庫存積壓問題,模式更輕,現金流更加健康。
在母嬰行業要找到精準的媽媽人群,再為她們提供專屬的產品與服務。但是母嬰用品店只賣母嬰用品是不能滿足需求滴,玩具和用品等類目也很重要,根據顧客需求進行一些擴展,母嬰行業將會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