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有個很有意思的比喻,“理想是掛在墻上的美人像,很漂亮;現實是炕上的媳婦,能夠過日子”,融資企業的媳婦兒就是骨感的吸血資本家。2016年上市的某面食餐企,可以說是一個罕見的正常餐飲融資案例,但是投資協議中有那么些暗含殺機的“霸王條款”,讓空氣彌漫著資本掠奪的味道。
協議中明確規定,企業成熟期高達80%的現金分紅比例,任何一位餐飲老板看到后,心里不免感到一陣寒意。沒錯,這就是投資方赤裸裸的吸血。這家餐企如此強勢上市的企業,卻處于一個弱勢地位,可以見得,餐飲行業已經刮起了寒風。
那么,餐飲企業到底滑進了哪幾個坑?
從國八條到今年315餐飲整頓,政府開始對餐飲業進行大掃除,特別是高端餐飲,受到極大影響;餐飲競爭對手暴增,讓老板的頭發都多白了幾根;同時,餐企還面對著三高一低”(原料、人工、房租成本高、利潤低)的現狀。不僅如此,號稱餐飲“救火隊”的外賣團購O2O企業,近年來擾亂餐飲正常經營,導致混亂促銷,傷了餐企元氣,肥了他們自己。
這也難怪,今年9月,肯德基把中國市場的部分運營業務出售給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而就在同一天,麥當勞也開始干同樣的事情,與中信集團、雷凱集團勾勾搭搭。面對中國餐飲市場的寒冬,外國企業可以選擇出售業務、實現套現,暫時保全自己的利益,但是作為中國本土餐飲老板的你,還能退到哪里呢?
時值饑荒年,本土餐企如何才能賺到真金白銀?
面對困局,餐飲企業不僅需要更多洞察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說到底,餐廳經營要想盈利,無非是在開源與節流兩方面下功夫。
今年,針對不斷升級的競爭危機,第三方專業服務越來越受到重視,to B端的CRM企業也漸漸展露頭角,其中,提供餐飲CRM服務的第三方供應商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偏向餐飲營銷“開源”模式,主張主動進攻,如雅座;另一類,則偏向餐飲產品成本模式,主張被動防守,營銷偏弱,如客如云和二維火。那么,對于餐廳盈利破冰來說,哪種模式更靠譜呢?
從餐企盈利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兩個角色是顧客和企業本身。顧客的想法是開心地吃到好吃的食物,最好還能占點小便宜;企業的想法是菜要好、客要多、成本要減少。從顧客與餐企出發,我們來扒一下這兩類產品。
一、消費者吃的是體驗
在餐飲界,顧客有良好的體驗,才會心甘情愿地掏錢。從這個層面而言,提供營銷服務的CRM供應商就占有很大的優勢,能夠結合顧客的需求,主動的開展營銷活動,有助于打造品牌形象,讓顧客喜歡上餐廳特色,以達到吸引客流、發展老客的目的。雅座服務的山里人家宣威農家菜就是很好的例子。
山里人家宣威農家菜是地道的滇菜菜系餐廳,在試用過小雅CRM后,無論是客流還是營業額,均比此前有較大提升。在充分的認識到會員營銷的顯著成效后,果斷的選擇升級雅座VIP服務。
宣威農家菜也和其他餐企一樣,不知道如何吸引與留住顧客,同時,宣威農家菜也存在自身的問題:宣威的招牌菜價格偏高,很少能讓更多顧客吃到嘴里,無法體驗到餐廳的特色。針對這些癥狀,雅座的專業營銷顧問策劃了“辦理會員卡,就送招牌菜”的營銷活動,一方面,通過辦理會員卡,宣威的兩家門店創造了月儲值80萬的紀錄,會員發展到2萬人,掌握了會員消費金額、喜好菜品、聯系方式等各種信息;另一方面,辦會員送招牌菜的營銷活動,使顧客對宣威菜品特色留下深刻印象,讓多次消費成為可能。
而在體驗這一點上,只基于產品層面的CRM企業能做到的就少了太多。產品類的CRM出發點在于打通餐企運營環節,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對于消費者體驗來講,有價值的是點餐、上菜、收銀的便利化,讓消費者就餐更快、減少上錯菜的尷尬。
二、企業吃的是利潤
對于企業來講,在這個寒冬里,用開源節流的方式得到更多的資金,顯得更重要。餐飲營銷CRM企業富有進攻性,主張企業“開源”,利用小成本獲得更多收益。就如雅座服務的宣威農家菜一樣,利用“辦會員卡,送招牌菜”的活動,達到積累企業會員儲值的短期盈利與會員二次消費的長期效益,使得營銷凈利潤遠遠高于營銷成本。營銷類CRM不但見效快,還能提高餐飲企業的營銷價值。
產品類CRM企業把重點放在了“節流”上,希望降低企業供應、運營的成本,實現盈利。但這樣的盈利模式非常不明顯。購入機器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員工適應機器更是要花費大量時間,人力成本在短時間內不降反升;像是客如云這樣的產品CRM企業,從供應鏈到點餐,都用模塊化呈現,思路好但不現實,因為整個餐飲環節比較復雜,不是機器能解決的。產品類CRM運行前期花費較大、盈利周期較長、盈利不明顯,這都是硬傷。
其實,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雅座這樣的餐飲營銷模式CRM企業在如今的餐飲危機中,發揮的作用會更大。所以,餐飲企業要想實現更多盈利,就必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開源”上來。雖然成本與效率需要優化,但餐廳的營銷更需要專業的CRM公司來代理。餐廳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改變,利用營銷達到吸引消費、吸引長期消費的目的,才能在餐飲寒冬之中一枝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