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鎮之后有一場閉門會議,王興、張一鳴、程維三方論道,從中國互聯網的上半場紅利聊到下半場危機,競爭與投資、困境與未來,所以有人提出「BAT」之后是[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的概念時,絲毫沒有夸張,反而讓人感覺一些期許。
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較量
今日頭條對于閱讀習慣和媒體形態的傾覆、美團點評對生活消費場景的改造、滴滴出行對于共享經濟、交通效率的推進,都是徹頭徹尾的二次服務創新,它們調用著各類服務的接口,改變著這個時代人們的習慣。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家隱約能感受到在經過幾年的“荒蠻”發展之后,將越來越有限的精力分布在有限的APP上,受人口紅利的消減,導致APP整體獲客成本居高,渠道成本的抬高就像推倒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引發后續一連串的市場反應,最終將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空間和希望不斷壓縮。
李彥宏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開啟人工智能時代。馬云更是有“金句”:“未來30年一定不會只是互聯網公司的天下”。
「BAT」和「TMD」在這三波浪潮(上圖)里通過核心業務連接用戶,完成了「上半場」積累,開啟「下半場」創新探索,開始談論多元化和擴張版圖的。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較量。
B端企業服務機會:孜孜不倦的「水電煤」管道式服務
在「BAT」和「TMD」大談轉型時,對于TOB的企業服務來說是個突圍的機會,這兩者關系其實相當微妙,就像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搭建起來的流量管道為「BAT」和「TMD」的騰飛立下了大功,雖然前者看上去也在為OTT化尋求出路,但在趨勢面前,這種努力多半會是徒勞,不過即便如此,僅是中國移動一家企業的凈利潤,就已遠超「BAT」三家企業的凈利潤之和。
電信運營商可以算作是廣義的企業服務,在如今,有很多垂直類,提供精細化的企業服務互聯網公司,以容聯云通訊舉例,提供通訊能力(短信、語音、通話、智能呼叫)的「水電煤」式的管道輸送和支持平臺,上游是運營商,下游是「BAT」和「TMD」,將運營商資源技術和產品化,像容聯這種充滿務實主義的互聯網企業服務,既不會有大體量級的笨拙,又能夠不斷創新,默默站在企業背后,孜孜不倦的為大型互聯網公司輸送彈藥。
在移動互聯網上半場較量的三波浪潮里,企業服務大多還是在單靠國外友商影響在國內推廣概念,但隨著國內企業付費意愿、API和共享經濟經濟的崛起、公有云意識的不斷增強,企業服務“元年”、“獨角獸”等類似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描述不絕于耳,有理由相信中國同樣會誕生類似salesforce、twilio這樣百億市值的企業服務巨頭。
云通訊能力平臺
容聯云通訊在企業服務上半場,積累了5萬企業用戶和20萬開發者,打通運營商和企業的阻礙,其中不乏類似今日頭條、滴滴出行、騰訊、阿里這樣的互聯網一線企業,容聯為今日頭條提供網頁通話服務、為滴滴出行提供號碼保護服務等等,典型的孜孜不倦的提供水媒電的平臺,已經穩拿下半場入場券,接下來,將會在場景化和精細化上不斷為企業提供創新的管道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