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病難基本是每個大醫院面臨的問題,醫生少,患者多,催生不少矛盾。北京就醫“三大怪”:停車排長龍,醫院像迷宮,看病像跑馬拉松,成了人們互相調侃的無奈之舉。
伴隨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引入智能系統來改善就醫矛盾,小編今天就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為大家說一說這三大怪的改善!
停車排長龍
醫院停車一直都是老大難,車多,車位緊俏,駛入停車場,往往需要轉好幾圈才能找到空位。再加上停車場的分層分區,致使很多人甚至在結束看病后,找不到自己的車。不過伴隨著智能停車系統的引入,這個問題即將得到解決,當患者進入醫院停車場,智能停車系統會根據已經錄入系統的掛號信息為患者進行停車位甄別,并會提示患者就診樓層,及問診時間。在結束就診后,患者驅車駛出停車場,經由圖像及信息掃描,系統提示停車費用,患者可以使用微信平臺或醫院專屬APP進行付費。
醫院像迷宮
記得以前去醫院,不少醫院迷宮般的建筑和科室設置,還有指示不夠明確的標識,讓人非常頭疼,經常要樓上樓下跑好幾趟才能完成看病、檢查、交費等。找路找的讓人崩潰,排隊排的讓人心累。
但是這次讓小編特別驚喜的是,在掛號時,護士會詢問是否需要檢查,因為感冒發燒,肯定需要化驗血項,于是掛完號的同時,護士就把檢查單給開出來了。在微信上可以根據醫院公眾號科室位置提示前去抽血化驗室,不需要自己一個人在不熟悉的醫院轉來轉去找不到路。在等號過程中,公眾號還會發來提醒,避免過號。等輪到小編就診時,抽血報告還沒拿到手,卻發現醫生可以通過系統查看化驗結果,避免了必須需要等到單子后再去找醫生的步驟,提升了看病的效率。
而現在醫院中還略有欠缺的繳費環節,完全可以由中通天鴻的客戶中心系統來進行完善。在系統對接醫院內部后,完全可以在醫院公眾號或者APP上查詢工單流程,直接進行繳費。然后根據繳費成功后顯示的二維碼在取藥機上進行掃描,然后等待窗口的語音播報即可。
在中通天鴻客戶中心系統中,完整的工單流程,從患者預約掛號開始,系統自動將患者信息錄入,生成工單開始流轉,每到一個科室,刷卡即可看到完善的工單記錄。這種工單流程的梳理設計,減少了人們樓上樓下跑科室的數量,即使醫院建筑像迷宮,但是通過工單系統,就可以坐在迷宮里看到檢查結果,完成診斷。
如果是提前通過多渠道咨詢過的患者,客服人員會將在咨詢時收到的患者基本信息錄入系統生成工單,不僅可以在個人無法完成回答問題時,提交上級進行處理,同時完整清晰的工單流程更便于管理者進行統一管理。
看病像跑馬拉松
小編九點到達醫院,本以為一天的時間都要貢獻給醫院了,沒想到從小編走進醫院停車、掛號、化驗、面診、交費、取藥兩個多小時全部搞定。半年前去這家醫院還沒有這么智能化,短短半年,整個流程及環節智能化飛速發展。讓患者受益良多,大大提升了看病的效率。
過去看病要面臨的三大怪,在智能化發展的今天,“威力”已經逐步消失。而面對醫院系統中仍然略有欠缺的部分,中通天鴻客戶中心系統幫助建設完善醫療生態系統,便捷員工工作,同時提升患者的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