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了《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細細研讀《辦法》的43條條例,著實讓人眼花繚亂,那么多條細則,你真的get到重點了嘛?米領金服來幫助你解讀新規。
證券期貨市場是一個有風險的專業化市場,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各種產品的功能、特點、復雜程度和風險收益特征千差萬別,而廣大投資者在專業水平、風險承受能力、風險收益偏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對金融產品的需求也不盡相同,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需要投資者的專業化程度和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相匹配。因此,在資本市場發展實踐中有必要注重對投資者進行分類管理,“將適當的產品銷售給適當的投資者”,防止不當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
中國證券業協會近期向多家券商發布《證券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征求意見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又向前推進一步:對投資者進行了五類劃分,對產品或服務也進行了五類劃分。
一、對投資者進行分類:明確了投資者可按其風險承受能力由低至高至少劃分為五類:即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積極型和激進型。
二、對產品或服務的分類:包括“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以及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在內的證券經營機構向投資者銷售證券期貨產品或者為投資者提供相關業務服務時,應當了解產品或服務的信息,依據《產品或服務風險等級名錄》制作風險等級評估文件,由低至高劃分,也為五類:即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
簡而言之,這次《辦法》就是想在了解客戶、了解產品后,將適當的產品銷售給適當的投資者。
新規要旨:就是要將適當的產品或服務推薦給適合的投資者
1、投資者適當性
- 了解投資者信息
- 投資者分類及轉化
- 動態管理
- 投資者評估數據庫
2、產品、服務適當性管理
- 產品、服務分級分類
- 分級結果不一致處理
- 特定業務準入要求
3、適當性管理匹配
4、內部管理
米領金服適當性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問卷等方式對用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綜合風險測評,結合用戶不斷累積的投資行為等數據指標進行調節,綜合評價其風險承受能力,最終實現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的精準匹配。嚴格執行匹配標準,對不匹配的產品在用戶提交高風險二次確認材料前,限制購買,從而更好保護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