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九個廣東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9+2”大灣區。
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第一次從中央層面提出要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把地方層面的各自合作提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出席慶典,并見證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及特點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超過了舊金山灣區,介于俄羅斯和西班牙之間。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并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
2016年世界四大灣區經濟GDP
未來將在人口、城市群、產業結構,創新科技等迎來重要發展契機。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全球的地位令人震驚,廣州已經趕超新加坡,深圳已經趕超香港,珠海與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相當,佛山相追阿姆斯特丹,東莞已經超過拉斯維加斯,中山已經超過日內瓦,惠州已經超過德國不萊梅,肇慶與英國的利物浦相當。
容永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 友邦保險(國際)有限
近五年來,香港在國家的支持下逐漸發展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其銀行、保險、基金、股票、信托、財富管理等金融服務發展蓬勃;在推動金融互聯互通的大前提下,內地和香港先后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激發了兩地金融市場活力,滿足了兩地民眾的需求。據悉,香港特區政府2017年就保險互聯互通的可行性與內地當局交換了意見。兩地保險互聯互通現時仍處于探討階段,但內地居民對香港壽險及醫療、危疾等產品需求卻是與日俱增。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內地訪港客在香港購買保險的保費,由2008年的32億港元增至2016年的726億港元,八年間增長了20多倍,累積保戶數以百萬計。最受歡迎的保險產品為重大疾病保險、人壽保險、儲蓄分紅險。在現階段未有保險互聯互通之前,建議允許香港壽險公司以試行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的服務,并為內地保險公司的管理和營運提供參考。
一是可以在服務中心處理保險理賠及其他??头铡?/strong>
現時已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若成功辦理理賠,賠償款項只能存入香港的銀行賬戶,難以匯入內地銀行,這種情況對已購入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帶來不便,期滿現金及賠償金不能存入內地銀行賬戶,會令內地資金不能回流,成為國家的外匯損失。
而人壽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的服務中心,則可協助區內投保人辦理理賠手續,協助更改保單數據,提供體檢及其他客戶服務,并可把保單的所有利益及索賠款項直接以人民幣匯入客戶的內地銀行賬戶中,為內地投保人提供簡便和快捷的服務,無須赴港辦理,并可讓已離岸的內地資金回流,減少國家外匯的流失。
二是為內地保險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參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優越的發展條件和先進的基礎設施,兼備自由的信息流通和良好的監管制度,能夠吸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保險企業,來香港開展業務、設立區域總部甚至總部。
截至2017年9月,香港有159家企業經營保險,其中有47家經營長期業務。這些企業匯聚了世界各地優秀的保險業人才,他們在營銷策略、保險產品設計和資產管理方面均具有豐厚的經驗。
香港壽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的服務中心,可以協助推動內地的保險業邁向國際化,為內地保險企業的專業服務和經營管理提供參考,為企業“走出去”打好良好基礎。
三是服務中心可為內地投保人代收續保保費。
2016年年底起,中國銀聯暫停內地民眾使用中國銀聯卡在香港購買具有儲蓄分紅或資產轉移性大的保險產品,內地投保人新增保單保費持續下降,由2016年第四季度的237億港元下降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101億港元。
2017年前三季度內地客新增保費由489億元按年減少17.18%至405億港元,占總新增保費比率亦由37.2%減至28.4%,反映內地投保人到港購買保險產品漸趨穩定。
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保險產品,約95%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約99%保單為非整付保費保單(期繳),保費不是以一筆過(躉繳)模式支付。而絕大部分在香港購買的內地保單屬期繳保單,投保人需要按時繳付費用,以便延續保單。
如果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的服務中心代收內地客戶的續保保費,便利內地保戶續保之余,也可避免內地投保人因斷供而蒙受巨大損失。此外,若由服務中心代收保費,投保人無須自行匯款,大大降低外匯流失的風險。
寫在最后
50年前,“全球富人的目光”一致聚焦紐約大灣區;30年前,“全球老板級大亨的目光”轉移聚焦東京大灣區;20年前“全球高科技巨人目光”聚焦舊金山大灣區;時至今日,“全球人遠見卓著的目光”轉投聚焦粵港澳大灣區。
小編相信,隨著不斷的融合發展,也許粵港澳大灣區擬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服務,會很快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