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據港媒報道,香港保險大灣區客戶服務中心已經開始在選址,其中內地監管部門提出先行先試的方式,設立地點為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等地區。
香港保險界人士指出,最理想的做法是準許香港保險公司自行選擇服務中心的地點,可因客戶所在區域定出最便捷他們的位置,而且服務中心的員工均需當地員工,方便溝通。
01 大灣區跨境交易保費增至千億
灣區規劃綱要的提出對于保險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預計未來10年,灣區跨境交易保費由目前的1450億升至數千億。
早前報道,廣東省已經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進行調研,今天傳出從三地:深圳,珠海,廣州選址,速度之快的同時也顯示了內地居民對香港保險市場的迫切需求。
說起香港保險的好處,家住廣州的周女士如數家珍,比如,同樣保額的重疾險保費比內地低了三成以上、重疾的范圍更廣、癌癥可多次賠付、以美元計價同時附帶分紅可抵御通脹等。
去年,周女士給全家人都購買了香港的重疾類保險。她認為,香港保險最大的優勢在于“保全球”,也就是無論被保險人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出險都可以理賠,且保終身,并且保單還在不斷“升級優化”。
長期以來,香港保險密度及滲透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充分的競爭使其市場高度成熟,保險產品較為先進,行業規范性強。珠三角地區的居民由于往來方便,去香港買保險早已不是新鮮事。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及內地中產群體崛起,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需求日益增長。
家住武漢的黃女士去年為丈夫購買了香港重疾險,她表示,香港的重疾險兼具保障功能和理財功能(儲蓄型分紅),5年之后開始分紅,理賠總額是保額加上所交保費產生的收益,且為復利計息,“性價比非常高”。
過去十年,內地訪港客在香港購買保險的保費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內地訪客新單保費為32億港元,到了2016年這一數據增至727億港元,8年間增長了20多倍,累計參保戶數以百萬計。
02 香港消費型保險率先放開
關于跨境如何支付保費,既便捷投保人又符合內地外匯管制政策,友邦AIA執行區域總監,政協經委會副主任容永祺負責推動。
大灣區內三種不同貨幣、三種匯率體制、三種資本流動管理方式,亟待制度創新有序打通三地金融體系。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兩會期間透露,由央行牽頭制定的大灣區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方案已在征求意見。
2018年8月,《關于廣州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提高金融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發布,將港澳保險經紀公司在穗設立獨資保險代理公司的總資產要求由不低于2億美元降至不低于50萬港幣(約合6萬美元)。
王國軍表示,現在三地保險市場互聯互通已經到了一個必要的時段,尤其對消費者來說,目前在香港購買保險還有理賠不受內地保險法保護等很多問題,這個通道應該打開。
“金融市場在國際上都是統一的,比如保險機構在歐盟各國之間設分支機構,承保、理賠是沒有障礙的,大灣區內打通后,還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把價格拉下來、把服務提上去。”王國軍說。
余凌曲預計,保險通就像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一樣,是逐步探索的過程,消費型或保障型保險產品會先放開,投資型的則用額度管控的方式一點一點放開。
“開放是大方向,沒有一個大國能在封閉的情況下把資本市場、金融體系發展起來,要先把管道建立起來,再逐步把水量放大。比如,消費型和保障型保險產品不涉及資本項目收支,中國銀保監會和香港保監局簽一個備忘錄,承認我的監管覆蓋你的產品,最后在內地保險體系與香港、國際實現接軌的情況下就可以完全放開了。”余凌曲說。
中國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王和也認為,可以比照“滬港通”構建大灣區“保險通”模式,在特定和界定環境下,搭建專屬產品的共同市場,開展實質性探索。王和在媒體上撰文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均擁有分支機構的保險公司,應當利用自身在位優勢,在系統內部構建基于大灣區視角的管理架構和經營模式。
03 香港保險服務將更加貼心
內地投保人購買的保險產品,大半數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約99%保單為非整付保費保單(期繳),保費不是以一筆過(躉繳)模式支付。而絕大部分在香港購買的內地保單屬期繳保單,投保人需要按時繳付費用,以便延續保單。
如果允許香港保險公司在大灣區的服務中心代收內地客戶的續保保費,便利內地保戶續保之余,也可避免內地投保人因斷供而蒙受巨大損失。此外,若由服務中心代收保費,投保人無須自行匯款,大大降低外匯流失的風險。
隨著不斷的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香港壽險服務中心,為已購買香港保險的內地居民提供貼心服務,會很快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