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互聯網站長大會上,網絡資深人士謝文不太客氣地指責一眾站長們。他聲稱在很多年前和張朝陽等今天的互聯網大佬們見面的時候,從后者的眼睛中看到的是智慧。而在今天,從很多創業者們的眼睛中則看到了“欲望”,言下大有一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意味。
雖然互聯網已經有了數十年的歷史以至于有些人認為它可以被歸為傳統媒體了,但互聯網對于中國,真正意義上進入社會層面也不過十來年。十來年前,中國網絡市場一片混沌,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賺錢,既然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沒必要太糾結在這上面,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探索,一切這里發生的事物都是新鮮事,那么從早期的互聯網創業者們眼中看到智慧是極其自然的事。
網絡經濟造就了多位數字富豪,榜樣就在前頭,跟進者一門心思扎到錢眼里,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也就是在短短十數年,拜風險投資所賜,這個行當——姑且稱之為行當——的確到處都是錢。相對而言,網絡創業門檻較低的現實,也讓大把人在里面激烈搏殺,可以視為相對意義上的充分競爭。有錢而又充分競爭的市場的結果是什么?那就是商業邏輯在一路拼殺中逐步成熟。在這個結果誕生后,后來的跟隨者們不太需要考慮怎么做,努力去做便是了。如是的結果,再加上榜樣效應,眼中都是欲望,豈非很正常的結果?
互聯網早就不是什么陽春白雪的東西,也不是海歸高知們專屬的戰場。謝文的批評,實際上是一種對“黃金時代”的追憶,殊不知,今日的互聯網,卻已步入“青銅時代”。我有一次和一個朋友開玩笑說:建站做生意,和樓下那個賣香煙的鋪子,本質上有什么區別?
隨著網絡的越發普及——在中國,網民早已超過了10%的所謂創新擴散分隔線——使得互聯網褪下了神秘的面紗。從一小撮精英俱樂部起步,互聯網今天成了一個光怪陸離魚龍混雜的東西,這就是社會。社會本就是個名利場,那么,互聯網的本來面目也就如出一轍。
我倒不是說互聯網就不能承載理想,如果它有一個所謂“開放”的特性的話,那么,張三去追逐理想,李四去追逐欲望,也無不可。中國的中小站長們,本就是為欲望而生。不能弄到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沒事搞這個其實麻煩多多的站干什么?
如果建站和開門做個小店沒什么太大差別的話,站長們和小業主也沒什么本質的區別。所謂智慧變成欲望,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么?智慧屬于一種社會的拉力,欲望則是一種推力。所謂資本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有史以來所有財富的總和,但資本主義的核心不就是欲望?智慧和欲望并無高下之分,又何必加以指責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中國古人的智慧,數千年前就已洞若觀火。
我忽然想起小時候讀的一本關于高中生的加拿大小說。書里有這樣一個場景,幾個學生正湊在一起商量怎么為一個活動募集點資金,正好另外一個學生路過。該生平日里和同學們來往極少,因為這位財商極高整天在金融市場里摸爬滾打的學生認為同學們成天蠅營狗茍搞各類活動都是俗不可耐的事。他好奇地問這幫人在討論什么,后者說我們在討論弄錢搞活動的事,你肯定認為我們又俗不可耐了,故而就不請你參加了。這個學生笑曰:錢,談錢,絕對不是一件俗事。
作者簡介:
魏武揮,曾經供職于多家網絡公司,混跡互聯網多年,目前執教于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對一切數字化的互動媒體都抱有濃厚的觀察、研究和批判的興趣。
現為網易科技專欄之“數字與人”專欄獨家供稿,與讀者探討數字化的媒介和人這種物種以及這個物種所構成的社會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