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世界,眾智成城,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正式拉開帷幕。作為大會官方“戰略合作伙伴”,科大訊飛用AI+城市、AI+教育、AI+醫療、AI+工業、AI+生活、AI+辦公等最新應用成果,詮釋AI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各種可能。大會現場,訊飛聽見同傳為開幕式、全體會議及系列論壇提供實時轉寫服務,AI虛擬主播亮相線上直播間與真人主播對話,無不書寫正在到來的AI時代。
大會首日,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出席全體會議,與業界專家探討對AI新基建的認識與推進。吳曉如表示,AI新基建,其“基”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做好技術底座,方便開發者開發出更好的應用;第二是人工智能要能夠幫助行業解決一些問題,成為行業的一種基礎性能力;第三它不僅僅要給開發者使用,更應該給更多人帶來生活中的便捷性。
科大訊飛也將新基建作為下一步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更好地發揮人工智能在新基建中的重要作用,用新基建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驅動城市智能化變革。
AI讓城市更有溫度
當人工智能的觸角延伸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效與便捷不再是科技應用的唯一考量,人文關懷更成為科技服務的價值所在。在天津、合肥等地,“科技適老”讓城市更有溫度。
在天津,科大訊飛推出“銀發“智能服務平臺,對老年群體提供重點關愛。平臺可根據家庭水、電、燃氣使用情況和智能感知設備了解到老人身體狀況。比如通過水電數據,判斷老人有沒有正常起床、洗漱、吃飯等。當異常發生,平臺將自動通知用戶家屬、社區網格員核實及現場處置,精準掌握老人狀況,盡可能減少和避免意外發生。
今年1月28日,天津市紅橋區一位81歲的獨居老人突發腦梗,該平臺呼叫監護人和社區網格員,老人得以及時送醫救治,轉危為安。
目前該平臺已覆蓋天津濱海新區、紅橋區、武清區、西青區等超1000戶重點關愛人員,聚焦老年群體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重點面向主動關懷、健康管理、隨身監護、生活服務、應急保障、AI熱線6個方向打造了28個應用場景,讓科技拉近老人與世界的距離,讓人工智能的溫情蔓延生長。
除了科技適老,AI還走在便民的路上。
今年6月25日,由科大訊飛承建的江淮大數據中心總平臺正式上線。作為安徽省數據資源歸集、共享、應用的“總樞紐”,該平臺的上線運行,標志著安徽跨部門跨層級數據交換共享、融合應用取得新突破,全省一體化數據共享體系邁出新步伐。
打破數字壁壘,江淮大數據中心總平臺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目前安徽已推出261項智慧審批事項,實現辦事人“零填報”、機器“秒審批”,辦理環節由平均4個減少為1個,審批時間從平均3個工作日變為“秒辦”。數據一體化,正不斷衍生出更貼心的便民服務。
AI增進民生福祉
人工智能的發展要以解決社會剛需為出發點,在教育、醫療兩大社會剛需領域,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改變著民生服務模式,更讓優質資源公平可及。
在上海市建平中學,通過智慧課堂,學校摸索出智能備課“七步法”,精準定位學生薄弱知識點,進行針對性教學,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升。上海復興高級中學通過建立創新智能實驗室,落地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思維。
而在安徽省旌德縣,只有88人的孫村鎮中心小學,留守兒童就有30多個,學習中課前、課中、課后相互脫節,放學后家中長輩又往往無法提供輔導,學習進度很容易拉下。通過智慧課堂,書本上的文字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圖片、視頻和聲音,多維度的立體化教學,以及個性化的作業,讓曾經缺乏課程輔導和監督的留守兒童們愛上了學習。
通過“因材施教”解決方案,科大訊飛可以精準分析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作業,避免無效重復訓練,讓師生減負,促進五育并舉,同時也讓因材施教的千年夢想照亮鄉村教育振興之路。目前訊飛智慧教育產品已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廣泛應用,與全國38000余所學校深度合作,服務過億師生。
科大訊飛副總裁、教育技術首席科學家王士進表示,“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是邁向大規模因材施教的必經之路”。
面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匱乏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科大訊飛基于醫療認知智能關鍵技術突破,研發了“智醫助理”基層全科輔助診斷系統,有效賦能基層醫生提質、增效。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12個省市200多個區縣實現常態應用,服務近5萬名基層醫生,提供輔助診斷超1.2億次。
在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過程中,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6月,廣東清遠市啟動疫情防控重點人群的快速排查。3天時間內,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撥打了108萬通電話,快速、安全、有效地進行全員摸排,為清遠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數據支撐。而隨著各地疫苗接種工作陸續展開,智醫助理也助力全國多地疫苗接種的宣教工作。
AI促進產業生態生生不息
面向“新基建”、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大浪潮,科大訊飛整合二十幾年的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和產業落地經驗,構建“場景價值+能力底座”,深入各業務鏈條,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在工業領域,訊飛去年推出“順風耳”圖聆工業云平臺,圍繞設備預測性維護、產品質檢、人機交互、安全生產等工業應用場景,構建了面向能源化工、機械制造等多行業的AI賦能平臺。
在浙江捷昌驅動的生產線上,依托工業質檢系統,產品質檢方式由之前的“工人人耳盲聽辨別”升級為“機器自動識別”,實現了電機的無人化自動判定,檢測一致率達90%,識別準確率達96%。該系統使制造業企業的產品生產效率提升約15%,為公司創收提升約30%。
就在7月6日,訊飛工業聽診算法及創新應用從上百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首屆應用算法實踐典范BPAA工業算法賽道銀獎”。7月9日,“順風耳”圖聆工業云平臺將升級為2.0,用人工智能更好服務于工業企業的智能化升級。
唯有生態,才能生生不息。作為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科大訊飛也積極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截至2021年6月底,訊飛開放平臺已開放434項平臺能力,聚集超過219萬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超過115萬,累計覆蓋終端設備數32億+,以科大訊飛為中心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持續構建。
同時立足長三角,科大訊飛也牽頭成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著力構建長三角AI產業生態,強化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提升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與生態伙伴一起,助力長三角打造世界級人工智能“先行示范區”。
注:文中數據來源于實驗室測試及官方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