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 Lua 的數據類型時,也提到過,Lua 的函數是一種“第一類值(First-Class Value)”。它可以:
存儲在變量或 table (例如模塊和面向對象的實現)里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t = { p = print }
t.p("just a test!")
作為實參(也稱其為“高階函數(higher-order function)”)傳遞給其他函數調用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t = {2, 3, 1, 5, 4}
table.sort(t, function(a, b) return (a > b) end)
作為其他函數的返回值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function fun1(x) return fun2(x) end
函數在 Lua 里“第一類值”的特性,使它成為一種靈活,極具彈性的數據類型,同時,也讓它衍生出一些特殊的功能強大的語言機制:
閉包(closure)
Lua 中的函數是帶有詞法作用域(lexical scoping)的第一類值,也可以說是函數變量的作用域,即函數的變量是有一定的效用范圍的,變量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可見或訪問到。
例如如下代碼: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function count()
local uv = 0
local function retfun()
uv = uv + 1
print(uv)
end
return retfun
end
上面函數 retfun 定義在函數 count 里,這里可以把函數 retfun 看作是函數 count 的內嵌(inner)函數,函數 count 視為函數 retfun 的外包(enclosing)函數。內嵌函數能訪問外包函數已創建的所有局部變量,這種特征就是上面所說的詞法作用域,而這些局部變量(例如上面的變量 uv)則稱為該內嵌函數的外部局部變量(external local variable)或 upvalue。
執行函數 count :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c1 = count()
c1() -- 輸出 1
c1() -- 輸出 2
上面兩次調用 c1,會看到分別輸出 1 和 2。
對于一個函數 count 里的局部變量 uv,當執行完 "c1 = count()" 后,它的生命周期本該結束,但是因為它已成了內嵌函數 retfun 的外部局部變量 upvalue,返回的內嵌函數 retfun 以 upvalue 的方式把 uv 的值保存起來,因此可以正確把值打印出來。
這種局部變量在函數返回后會繼續存在,并且返回的函數可以正常調用那個局部變量,獨立執行其邏輯操作的現象,在 Lua 里稱之為閉包(closure)
之所以說閉包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這個可以再把函數 count 賦給一個變量,然后執行看輸出效果:
復制代碼 代碼如下:
c2 = count()
c2() -- 輸出 1
c1 跟 c2 都是相同的函數體,不過輸出的值卻不一樣!這主要還是因為閉包是由相應函數原型的引用和外部局部變量 upvalue 組成。當調用函數造成 upvalue 值被改變時,這只會改變對應閉包的 upvalue 值,不會影響到其他閉包里的 upvalue 值,所以 c1 被調用 2 次后,外部局部變量 uv 的值的是 2,而新創建的 c2 初始的外部局部變量 uv 是 0,被調用之后會是 1。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Lua學習筆記之表和函數
- Lua進階教程之閉包函數、元表實例介紹
- Lua基礎教程之賦值語句、表達式、流程控制、函數學習筆記
- Lua中的閉包小結
- LUA中的閉包(closure)淺析
- Lua學習筆記之函數、變長參數、closure(閉包)、select等
- lua閉包的理解以及表與函數的幾種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