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有關方面表示:“上?,F在只搞服務業不搞制造業,肯定要完蛋。這話對。”這句話的背景是“中資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主要投向了第三產業,而制造業的貸款卻大減108億元。”而近年來海市經濟增長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貢獻度大約各占50%。但今年一季度,上海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43.42億元,同比下降8.1%,延續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下滑走勢,今年一季度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僅39.5%,大大落后于第三產業的60.1%。于是對上海整個GDP增長造成了沖擊。(5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
話說得很明白,如果第三產業發展過于快速,對于GDP增長很不利。因此有所謂“上?,F在只搞服務業不搞制造業,肯定要完蛋”的推定。但是這話對嗎?在我看來非常不對。上海完蛋不是服務業占GDP越來越高(2008年上海第三產業占GDP比重60.1%),而是上海服務業占GDP比重不高才完蛋。
如果把中國整個經濟構成來看,中國第三產業占GDP并不高,才導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那么久沒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們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采取比較法,拿中國與印度比較是最好的了,因為兩國的發展速度、規模都比較類似。印度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經達到了60%以上。印度的服務業支撐了印度經濟從重化工業直接向服務業的跨越式變革,比如信息技術等產業的發展,促使印度經濟在2005年至2007年期間實現了平均9%的高速增長。類似于維普羅、信息系統、塔塔咨詢等服務公司為印度的GDP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與印度相比在第三產業(服務業)占GDP比重大概40%,放到全世界來衡量,美國服務業占GDP的75%以上,歐洲經濟體服務業占比也在70%以上,其中歐洲服務業占全球貿易總量40%以上;就是印度我們也沒有辦法比,印度是全球服務外包業務的主要承接目的地,2008年承接服務外包金額422億美元,是中國的9倍,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00萬,是中國的4倍。
即使回到微觀上海這一個地區面,我也不覺得第三產業占GDP比重60.1%有多么過分。一個真正崛起的經濟必然依賴于第三產業(服務業)?,F在上海還要打造兩個中心即“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而這兩個中心的價值取向就是沖著“服務業”去的,應該說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服務業在“兩個中心”的帶動下,其在GDP占比中達到80%以上才對。如果比照“華爾街”的話,紐約的服務業占比已經超過80%,在交通運輸服務方面,其中肯尼迪國際機場承擔著全國50%的進出口貨物空運業務和35%的國際客運業務;紐約市還是國際級的藝術及傳媒中心,有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學研究機構和藝術中心,其中,美國三大廣播電視網和一些有影響的報刊、通訊社的總部都設在這里。這些就是服務行業支撐了紐約市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
上海在這些方面做的還不夠好,一個緊盯GDP增長與否的地區是沒有前途的地區。中國依賴重工業或制造業的途徑早該被切斷了,制造業有什么前途?它只是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統計分析顯示,比如服務業之一的服務外包業對中國經濟貢獻是來料加工制造業的20倍。而且服務外包業的能耗卻只有制造業的20%。不但是這些,服務業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主要發達國家已有3/4的人在從事服務業。
從上述這些方面衡量,上海,乃至整個中國都有很大差距。上海要想打造成國際化大都市,務必把上海提升到具備一個國際中心的城市面貌以及相關配套的服務設施高度。目前而言,其最要緊的就是拋棄原來只顧重工業化的發展,輕服務業的經濟模式;重GDP增長,而不考慮節能型、無污染的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