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式 |
匹配結果 |
(d)(\w+) | "\w+" 將匹配第一個 "d" 之后的所有字符 "xxxdxxxd" |
(d)(\w+)(d) | "\w+" 將匹配第一個 "d" 和最后一個 "d" 之間的所有字符 "xxxdxxx"。雖然 "\w+" 也能夠匹配上最后一個 "d",但是為了使整個表達式匹配成功,"\w+" 可以 "讓出" 它本來能夠匹配的最后一個 "d" |
由此可見,"\w+" 在匹配的時候,總是盡可能多的匹配符合它規(guī)則的字符。雖然第二個舉例中,它沒有匹配最后一個 "d",但那也是為了讓整個表達式能夠匹配成功。同理,帶 "*" 和 "{m,n}" 的表達式都是盡可能地多匹配,帶 "?" 的表達式在可匹配可不匹配的時候,也是盡可能的 "要匹配"。這 種匹配原則就叫作 "貪婪" 模式 。
非貪婪模式:
在修飾匹配次數(shù)的特殊符號后再加上一個 "?" 號,則可以使匹配次數(shù)不定的表達式盡可能少的匹配,使可匹配可不匹配的表達式,盡可能的 "不匹配"。這種匹配原則叫作 "非貪婪" 模式,也叫作 "勉強" 模式。如果少匹配就會導致整個表達式匹配失敗的時候,與貪婪模式類似,非貪婪模式會最小限度的再匹配一些,以使整個表達式匹配成功。舉例如下,針對文本 "dxxxdxxxd" 舉例:
表達式 |
匹配結果 |
(d)(\w+?) | "\w+?" 將盡可能少的匹配第一個 "d" 之后的字符,結果是:"\w+?" 只匹配了一個 "x" |
(d)(\w+?)(d) | 為了讓整個表達式匹配成功,"\w+?" 不得不匹配 "xxx" 才可以讓后邊的 "d" 匹配,從而使整個表達式匹配成功。因此,結果是:"\w+?" 匹配 "xxx" |
更多的情況,舉例如下:
舉例1:表達式 "td>(.*)/td>" 與字符串 "td>p>aa/p>/td> td>p>bb/p>/td>" 匹配時,匹配的結果是:成功;匹配到的內容是 "td>p>aa/p>/td> td>p>bb/p>/td>" 整個字符串, 表達式中的 "/td>" 將與字符串中最后一個 "/td>" 匹配。
舉例2:相比之下,表達式 "td>(.*?)/td>" 匹配舉例1中同樣的字符串時,將只得到 "td>p>aa/p>/td>", 再次匹配下一個時,可以得到第二個 "td>p>bb/p>/td>"。
表達式在匹配時,表達式引擎會將小括號 "( )" 包含的表達式所匹配到的字符串記錄下來。在獲取匹配結果的時候,小括號包含的表達式所匹配到的字符串可以單獨獲取。這一點,在前面的舉例中,已經(jīng)多次展示了。在實際應用場合中,當用某種邊界來查找,而所要獲取的內容又不包含邊界時,必須使用小括號來指定所要的范圍。比如前面的 "td>(.*?)/td>"。
其實,"小括號包含的表達式所匹配到的字符串" 不僅是在匹配結束后才可以使用,在匹配過程中也可以使用。表達式后邊的部分,可以引用前面 "括號內的子匹配已經(jīng)匹配到的字符串"。引用方法是 "\" 加上一個數(shù)字。"\1" 引用第1對括號內匹配到的字符串,"\2" 引用第2對括號內匹配到的字符串……以此類推,如果一對括號內包含另一對括號,則外層的括號先排序號。換句話說,哪一對的左括號 "(" 在前,那這一對就先排序號。
舉例如下:
舉例1:表達式 "('|")(.*?)(\1)" 在匹配 " 'Hello', "World" " 時,匹配結果是:成功;匹配到的內容是:" 'Hello' "。再次匹配下一個時,可以匹配到 " "World" "。
舉例2:表達式 "(\w)\1{4,}" 在匹配 "aa bbbb abcdefg ccccc 111121111 999999999" 時,匹配結果是:成功;匹配到的內容是 "ccccc"。再次匹配下一個時,將得到 999999999。這個表達式要求 "\w" 范圍的字符至少重復5次, 注意與 "\w{5,}" 之間的區(qū)別。
舉例3:表達式 "(\w+)\s*(\w+(=('|").*?\4)?\s*)*>.*?/\1>" 在匹配 "td id='td1' style="bgcolor:white">/td>" 時,匹配結果是成功。如果 "td>" 與 "/td>" 不配對,則會匹配失敗;如果改成其他配對,也可以匹配成功。
前面的章節(jié)中,我講到了幾個代表抽象意義的特殊符號:"^","$","\b"。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本身不匹配任何字符,只是對 "字符串的兩頭" 或者 "字符之間的縫隙" 附加了一個條件。理解到這個概念以后,本節(jié)將繼續(xù)介紹另外一種對 "兩頭" 或者 "縫隙" 附加條件的,更加靈活的表示方法。
正向預搜索:"(?=xxxxx)","(?!xxxxx)"
格式:"(?=xxxxx)",在被匹配的字符串中,它對所處的 "縫隙" 或者 "兩頭" 附加的條件是:所在縫隙的右側,必須能夠匹配上 xxxxx 這部分的表達式。因為它只是在此作為這個縫隙上附加的條件,所以它并不影響后邊的表達式去真正匹配這個縫隙之后的字符。這就類似 "\b",本身不匹配任何字符。"\b" 只是將所在縫隙之前、之后的字符取來進行了一下判斷,不會影響后邊的表達式來真正的匹配。
舉例1:表達式 "Windows (?=NT|XP)" 在匹配 "Windows 98, Windows NT, Windows 2000" 時,將只匹配 "Windows NT" 中的 "Windows ",其他的 "Windows " 字樣則不被匹配。
舉例2:表達式 "(\w)((?=\1\1\1)(\1))+" 在匹配字符串 "aaa ffffff 999999999" 時,將可以匹配6個"f"的前4個,可以匹配9個"9"的前7個。這個表達式可以讀解成:重復4次以上的字母數(shù)字,則匹配其剩下最后2位之前的部分。當然,這個表達式可以不這樣寫,在此的目的是作為演示之用。
格式:"(?!xxxxx)",所在縫隙的右側,必須不能匹配 xxxxx 這部分表達式。
舉例3:表達式 "((?!\bstop\b).)+" 在匹配 "fdjka ljfdl stop fjdsla fdj" 時,將從頭一直匹配到 "stop" 之前的位置,如果字符串中沒有 "stop",則匹配整個字符串。
舉例4:表達式 "do(?!\w)" 在匹配字符串 "done, do, dog" 時,只能匹配 "do"。在本條舉例中,"do" 后邊使用 "(?!\w)" 和使用 "\b" 效果是一樣的。
反向預搜索:"(?=xxxxx)","(?!xxxxx)"
這兩種格式的概念和正向預搜索是類似的,反向預搜索要求的條件是:所在縫隙的 "左側",兩種格式分別要求必須能夠匹配和必須不能夠匹配指定表達式,而不是去判斷右側。與 "正向預搜索" 一樣的是:它們都是對所在縫隙的一種附加條件,本身都不匹配任何字符。
舉例5:表達式 "(?=\d{4})\d+(?=\d{4})" 在匹配 "1234567890123456" 時,將匹配除了前4個數(shù)字和后4個數(shù)字之外的中間8個數(shù)字。由于 JScript.RegExp 不支持反向預搜索,因此,本條舉例不能夠進行演示。很多其他的引擎可以支持反向預搜索,比如:Java 1.4 以上的 java.util.regex 包,.NET 中System.Text.RegularExpressions 命名空間,以及本站推薦的最簡單易用的 DEELX 正則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