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風口之中,你不但要做短視頻,還得明白你為什么要做短視頻。
楞嚴經有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不雅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边@段話說的是,別人給你指月,你應該看的是月亮,而不是阿誰人的手指,切勿把手指當成月亮去不雅觀賞。
平臺們做UGC短視頻,也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今日頭條的火山小視頻,從快手挖來天佑的那一刻,其實就錯了。
頭條可以把火山小視頻接入App內成為主tab之一,但頭條最缺的是什么?是社交ID,是關系鏈;頭條最不缺的是播放量,是內容。
而天佑能帶來的只有量和內容,跟著天佑來的粉絲不會成為產品的用戶,他們是跟著天佑到處跑的。或者,他們原來也就是頭條的用戶。
為什么快手被挖了平臺一哥,反而很淡定?這事要是發生在互挖頭牌成風的游戲直播領域(虎牙斗魚熊貓),勢必激起各處驚瀾。
因為快手的創始人很早就明白,必需做和微博“維護大V和粉絲之間的關系”紛歧樣的事,不然豈論是什么形式(圖文、短視頻或直播)都逃不出微博的手掌心,因此才定位在幫手“低線城市的普通人自我發聲,記錄和分享生活的平臺”。
快手上不是不會出現網紅,相反快手上有大量的原生網紅,但快手不會把重心放在“讓頭部網紅和他的粉絲之間更好地互動”,那是微博擅長的事。
同樣是面對平臺一姐阿冷的離開,陌陌的反應也類似。
陌陌的定位并非一個“頭部網紅和他的粉絲之間互動的直播平臺”,讓普通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提高開放式社交關系的社交效率,才是其用戶量(月活8520萬)能不停突破天花板的原因。
陌陌CEO唐巖在2017Q1的財報電話會議里提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平臺上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開始習慣于通過視頻來表達自我、記錄生活,這些娛樂化的視頻內容以及大量普通用戶出于社交目的的自然分享共同構建了一個豐富的內容生態,令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滿足陌陌用戶與人互動交流的核心訴求。"
而微博做Story的目的,其實意在社交。新浪UC敗了,微博私信敗了,但這家公司做社交的心其實沒死。
何以見得?一方面,Story對微博社交媒體的定位和機構運營(MCN)的模式基本沒有幫手。
傳播上,無法達到最高效率(24小時自動刪除),內容上,也限制了專業生產者的發揮(錄制時間有限)。
由此導致,在現在的微博上混得最好的那些明星和V們,無法從這個產品中受益,對這些人來說,還不如繼續用秒拍。
另一方面,這是一個更適合年輕普通用戶的產品。我們從Snap的發家史中可以知道,粗糙的限時即焚的短視頻內容,可以大大降低用戶的生產門檻和心理預期(相對于會永久留存的發在臉書和伴侶圈里的精美內容)。
這類的短視頻內容,不那么精致又很快會消失,只有現實生活中認識你或者想和你交伴侶的人,才會關心。
以上,就是最前面提到的,各個平臺雖然都在做UGC短視頻,但這自己只是一種手段,背后的目的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但是,為什么UGC短視頻這個東西,之前做的時候都沒火起來,做的人都死得差不久不多了,為什么之前火起來的是長視頻(優土等)和PGC短視頻(秒拍等)?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1)創作門檻
2)內容調性
3)平臺分發
1、創作門檻
博客真的讓中國人人都成為作家了嗎?其實并沒有。
博客之前,寫作權掌握在報紙雜志的編纂手里。博客之后,創作門檻是低了,但能夠長期輸出精品內容的,還是那批紙媒作家。博客類產品的素質,其實是一個PGC圖文平臺。
直到微博的誕生才解放了創作生產力,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段子手,微博類產品的素質是一個UGC圖文平臺。
從PC時代開始的長視頻平臺,UGC類內容根本不成能跟電影和電視劇去競爭。土豆嘗試過,敗得很干凈。
直到智能手機出現,結合用戶碎片化的使用場景,才讓PGC短視頻平臺有了保留的空間。
好比秒拍+微博的組合,通過對明星和網紅的成功運營,成了PGC短視頻平臺中的翹楚。
回過頭來說圖文,微博這種形式就是創作的最低門檻了嗎?非也!
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可能連打個140字都嫌困難。通過拍攝視頻的形式,記錄和表達本身,對他們來說更容易。
所以說快手就是低線城市用戶眼里的“微博”,通過持續將平臺重心完全放在真正的普通用戶身上,打造出了一家UGC短視頻平臺。
2、社區調性
但凡要做成真正的UGC產品,一定會形成一個社區,這是一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