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或許這就是行業洗牌的開始,總有人在大浪淘沙里消失,有人能獲取金子占領高地。
2017年在監管層行業規范行動與“掃黃打非”政策的實施下,直播行業注定無法回到從前野蠻肆意的時期,而是迎來了一個漫長的整頓期。
本年5月麻椒直播爆出的女主播“黃鱔門”事件,不但刷新了公眾三不雅觀,也讓監管層對直播行業內容環境的監管力度達到了空前高度。
5月24日,文化部對外公布了針對近期網絡演出經營單位開展的集中執法檢查和專項清理整治的結果。文化部頒布頒發,在檢查的50家直播平臺中,關停10家網絡演出平臺,行政處罰48家網絡演出經營單位,關閉直播間30235間,整改直播間3382間,處理演出者31371人次,解約演出者547人。
而名單中關停的10家平臺大多為如“千樹”、“夜魅社區”等提供色情辦事頻踩紅線的小型直播平臺。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嫌提供含有禁止內容的網絡演出的15家網絡演出平臺名單上,斗魚、全民、9158、嗶哩嗶哩、在直播等規模較大、知名度交高的平臺也赫然在列,并得到了差別程度的懲處。
直播行業頭頂的達摩克斯之劍還是掉了下來,監管層放了一個大招,給野蠻生長的直播行業套上了一副鐐銬。然而這還不是結束。
5月26日下午,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北京市地稅局召集在京各家網絡直播平臺,進行集中培訓,培訓的內容是網絡直播平臺的個人所得稅自查情況。據現場士透露,,映客、花椒、陌陌等公司都出現在現場簽到內外。直播業內都清楚,這次培訓名為培訓,實為約談。簡而言之,網絡主播納稅的情況即將得到規范。
綠林好漢進入朝堂一定受到體制內的約束,草莽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失去“野性”的直播行業,還能獨立風口嗎?
直播平臺涉黃、低俗亂象叢生,監管層監管從嚴
2016年在本錢熱潮的裹挾下直播行業“走上人生巔峰”,一舉成為互聯網泛娛樂化浪潮中的大風口。
巨頭入局,熱錢攪動,直播行業迎來盛世:截止2016年12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占網民總體的47.1%,整體營收達到218.5億元。業界有人預測,2020年網絡直播市場規模將達到600億元,網絡直播及周邊行業市場最終將達到千億元級資金。
然而直播行業的繁華境況僅僅經過了一年的野蠻生長就迅速降溫進入了尷尬的冷淡期,這其中互聯網產業監管層的收緊政策與直播行業自己短暫的洗牌周期等因素或許產生了很大影響。
早在直播行業風頭最勁的時期,監管層的審查辦理就在收緊從嚴。
按照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年直播行業陳訴,截止2016年,中國已經有200個直播平臺,3000個同時在線主播,400萬同時在線人數,3億多直播用戶。
直播新秀映客、花椒、一直播等迅速搶占泛娛樂直播領域的市場紅利,斗魚、虎牙、熊貓等一梯隊平臺連結領跑,YY、天鴿等老牌直播平臺完成整頓融合,直播市場上如同百團大戰。“直播元年”里只要與直播相關的產業都體會到了風口發作時期本錢的熱度。

而有光便有影子,行業盛世之下如影隨行的即是行業亂象。隨著直播行業的井噴式發展,泥沙俱下,部分直播平臺開始提供色情、低俗、虛假等違法內容辦事,網絡主播頻頻進行涉黃、涉賭等踩紅線的內容直播,消費者對禁忌內容的窺私欲與直播平臺不禁止、不規避的曖昧態度使得直播行業一度成為公眾印象中“黃色區域”。
據“三聲”報道,2016年4月,文化部查處了26個直播平臺,關停4000多個涉嫌嚴重違規的演出房間。
隨后又出臺《文化部關于加強網絡演出辦理工作的通知》、《網絡演出經營活動辦理措施》等規定,要求直播平臺“持證上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以及《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加強對網絡演出平臺的監管。
而這一規定使得大部分直播平臺喪失了合法經營資格。據悉,目前獲得雙證的只有YY、虎牙直播、映客直播等少數幾家。

在網絡主播方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接連發布相關通知及規定,從政令上明確了主播實名制登記、黑名單、直播平臺“雙資質”等制度。
但是互聯網直播內容的辦理與監督一直是個巨大的工程,不是階段性任務,而是陪同互聯網發展歷史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