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享經濟根據現在的套路終將有巨頭誕生的一天,大量淘汰出局的創業者留下的實體垃圾是一種重復建設的浪費,應該由誰來買單?
共享單車,共享電動小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除了已被本錢推到前臺的這些品類外,我相信還有一大波實體產品正在被各路“小英雄”琢磨著走在共享的路上。
當移動互聯網的流量與實體產品結合,短期帶來的發作式增長猶如一劑春藥攪動著參與各方利益的神經。
從需求判定,本錢助推下的野蠻生長,到泡沫破滅,行業整合,巨頭產生,流量壟斷……
以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去重構硬件市場,看似在相對分散的傳統市場里塑造出了一個單級的新藍海,本色上仍然是在存量市場里的直接替代。
《人民的名義》里大風廠的蔡成功其實是諸多實體經營者的真實寫照。在目前需求疲軟的大環境下,實體經營者們為了微薄的利潤在鋼絲上起舞,一大批傳統制造加工廠還能活著就是勝利,它們那里能抵擋互聯網燒錢模式的沖擊。
實體經濟的多樣性,反應的是人性的多樣性。之前移動互聯網與實體的融合還是相對有機的,流量與實體產品和辦事之間是共生關系。共享經濟出現后,移動互聯網直接涉足硬件產品,以線上產品野蠻生長的方式在線下野蠻擴張,背后是對單級生態話語權的爭奪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移動互聯網對人性的極端迎合之前都發生在封閉的隱私空間里,90%以上的行業淘汰率隨著一指卸載不留半點痕跡。共享經濟產品在存量市場里的野蠻生長,意味著一大批實體企業和從業者的倒下,共享經濟在實體空間里對人性貪婪的迎合和對實體經濟的壓榨正在破壞式的創造一個現實空間中的單級生態。
當我們不再為興趣付費,不再為喜好買單,在一致化的選擇中自制的活著,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在變得美好?共享經濟根據現在的套路終將有巨頭誕生的一天,大量淘汰出局的創業者留下的實體垃圾,既是一種重復建設的浪費,又應該由誰來買單?
被流量遮斷的實體經濟
現在,大家都流行談實體經濟的困境,除了傳統消費市場趨于飽和,增長乏力之外,歸根結底還是實體經濟失去了對消費市場的話語權。移動互聯網對個人碎片化時間的圈占,信息流的填塞和人群標簽化細分讓傳統營銷手段基本失效。信息差時間的大幅壓縮和互聯網習慣的扁平化又進一步壓縮了實體經濟的可回旋空間,加劇了實體經濟的困境。
電商時代,渠道的扁平化助推了整個消費市場話語權的遷移。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渠道話語權的變換和信息流的興趣化、分散化帶來的傳統營銷手段的失效,開始真正掐斷了實體經濟與消費市場的直接聯系。O2O帶動下的流量與實體經濟的首次結合,讓分散的實體經濟鏈條徹底淪為了打工仔。
移動互聯網對線上流量的壟斷和對用戶行為的牽引開始掌握分散的實體產業鏈條的生殺大權。我們對實體商品與辦事的選擇早已不再依賴地域的便當性和產品的豐富度,互聯網標簽決定著人流的導向。吃一頓飯欠亨過大眾點評等看一下口碑指數和用戶評價就會出現選擇困難癥,沒有優惠總感覺少了些什么。
如日中天的百貨商場比來幾年迎來了殘酷的倒閉潮,僅2015年就有17個省市自治區、14個品牌的63家百貨門店關門歇業。從關店品牌來看,萬達百貨以關店35個門店居首位,其次為天虹百貨(5家)、瑪莎百貨(5家)、金鷹百貨(5家)。關店的百貨不但包孕萬達百貨、王府井百貨等全國性百貨品牌,還包孕百盛、華堂商場(伊藤)、瑪莎百貨等外資品牌也難逃關店命運。
去年,關店潮進一步加劇,百貨、超市、便當店、餐飲、購物中心全都無一幸免。深圳1995年成立的民營領軍企業新一佳疑似資金鏈斷裂全國多家門店歇業,被供貨商討要貨款。瑪莎百貨則關閉了中國的全部實體店。上海商業中心區老牌高端商場太平洋百貨淮海店的關店歇業成為了實體店面衰退的標識表記標幟性事件。
僅去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態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歇業店鋪的營業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被關店鋪持續經營時間平均為6.84年,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為8.67年。
比大型經營實體日子更難過的是小微商戶。逐年上漲的門店租金、人工成本對應的是實體經營與區域性市場的脫節,零售毛利的大幅下滑,銷售提升對互聯網流量的依賴,融資困難。在一、二線移動互聯網發達的城市,經營不滿一年即倒閉的小微商戶占比超過40%。鐵打的門面流水的店,小微商戶經營參與的門檻沒有提高,保留的門檻卻被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