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向上游電商和供應鏈金融拓展的“孤軍”順豐,正面迎戰占領數據優勢、產業協同優勢的阿里+圓通,正式拉開了物流產業革命的序幕。
順豐和阿里旗下菜鳥網絡之間多年來的貌合神離在近期突然激化。
按照菜鳥發布的聲明,5月31日晚上,菜鳥接到順豐發來的豐巢數據接口暫停告知,而后順豐依次關閉了豐巢自提柜對菜鳥的數據接口和針對淘寶平臺的整個包裹回傳物流信息。6月1日,阿里巴巴發布公告,建議商家暫停使用順豐發貨。
但是,順豐發布的聲明截然相反:5月,菜鳥以數據安適為由停止對豐巢的合作,并從 6月1日零點下線豐巢接口信息,及后阿里系平臺還將順豐從物流選項中剔除。
各自說法孰是孰非尚在其次,這次爭執,是自去年快遞公司紛紛借殼上市后,再次折射出:在中國大城市化、電商浪潮中崛起的物流快遞企業,極有可能在“數據時代”降臨和借殼上市后,在吞并與被吞并的生死涅槃中完成整合。
向上游電商和供應鏈金融拓展的“孤軍”順豐,正面迎戰占領數據優勢、產業協同優勢的阿里+圓通,正式拉開了物流產業革命的序幕。
物流飛速發展,快遞業務卻到了生死關頭
近年來,中國快遞行業市場規模持續高速增長。按照國家郵政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08年至2016年,全國快遞辦事企業業務量從15.1億件增至312.8億件;業務收入從408.4億元增至3974.4億元。
外貌形勢大好,細看危機四伏。
1.1快遞業務利潤逐年下滑
在2013年以前,隨著中國大城市化加速和電商崛起,處于互聯網經濟下游的快遞公司面臨的是暫時不足的營運能力與發作式增長的業務需求的主要矛盾,網點布局和送貨時效性成為行業競爭的重要因素。這也是以順豐、“四通一達”為龍頭,連帶數千家中小快遞公司,全行業高速成長的階段。
也是在這個階段,形成了電商快遞市場以“三通一達”為主;在商務快遞市場,由順豐、EMS兩家操縱的競爭格局。
然而好景不長,通過全面鋪開網點布局、快速迭代運輸設備所獲得的“規模效益”,迅速失落:競爭方式從規模戰轉變為價格戰,加之人力成本的升高,快遞業務的毛利率大幅下滑——以阿里入股20%的圓通為例,2013、2014、2015年毛利率別離為21.49%、16.79%和13.42%。
這意味著,如果想連結整體營收、利潤不下滑,那么只有兩個選擇:
1、加強主業,提高運營效率,爭取更高的市場占有率;
2、豐富業務,向產業上游拓展。
但以現有情況來看,即使強如順豐,升級之路也走得很不容易。
1.2快遞公司升級為何困難重重?
第一條路,加強主業。要么升級硬件,例如貨運飛機、車輛、倉儲、甚至兼并中小企業等等;要么加強軟件,例如通過整合分析物流數據從而優化運營、合理分配資源、降低成本。
硬件只需要本錢投入即可獲得,反而真正可以拉開與快遞同業對手距離的物流數據卻旁落他人之手。阿里旗下的物流大數據平臺“菜鳥網絡”憑借海量網購數據積累、接入多家快遞公司數據,成為覆蓋商家、消費者、快遞公司的超級物流數據辦事平臺。
如此一來,快遞公司自身不但難以向“用數據優化運營”的標的目的發展,并且“菜鳥網絡”的智能保舉功能還會讓用戶越發依賴菜鳥的評價,使得快遞企業的產業地位每況愈下。
另一條路,向產業上游的電商、金融業務拓展,走起來同樣艱辛。
順豐是快遞向電商、金融拓展的先行者,推出生鮮電商順豐優選、社區O2O順豐嘿客、供應鏈金融順豐金融。順豐嘿客已經失敗;順豐優選雖然擴張飛快但生鮮食品的供應鏈問題是全行業都尚未能解決的問題;順豐金融以辦事順豐客戶的應收賬款、商業匯票質押融資為主,這塊的未來業績取決于順豐電商規模。
快遞向電商拓展本已不易,還遭遇到電商向快遞延伸的新競爭。京東、蘇寧在物流上的大投入,令它們變得越來越具有快遞功能——
進入2017年后兩個月,綠森數碼、恒大和、麥考利、樂語等21家零售商與京東簽訂了超過200億的年度訂單,比圓通一年的業務量都多;
這些零售商不但會使用京東的倉儲和配送辦事,還在天貓、蘇寧等渠道都開有店鋪,蘇寧同樣提供倉儲、物流辦事。
一圈看下來,目前快遞公司在向智能大數據、上游電商這兩大關鍵升級環節的發展都遇到巨大阻力。在競爭慘烈的短期內,很可能只能繞回“以本錢拓展硬件”的老路:要么購買飛機、加大倉儲,要么并購其他快遞公司爭奪更大市場份額。
在這個關節點,上市,就是獲取本錢、增加本錢運作能力的最重要一步。終究,囤積了糧草,起碼能扛住啊。
產業背后的本錢魅影
2.1紛紛借殼上市,囤積糧草備戰生死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