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特茅斯學院成立于 1769 年,是美國私立八大常春藤聯盟名校之一。
1956 年的夏天,麥卡錫“召集”香農、明斯基、紐厄爾、西蒙等數十名數學、心理學、神經學、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等領域學者相聚于此,探討機器模擬智能的話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AI)”這一概念首次出現。
在超過一甲子漫長時間中,以電子計算機等發明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席卷全球。對比 1999 年中國AI產業發展起點,中國經濟發生翻天覆地變革,互聯網產業跨越式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發展更是一日千里,AI技術應用步入了全新時期。
據Venture Scanner預測, 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預計超千億美元。未來 10 年,AI將是眾多智能產業技術和應用發展的突破點。起源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AI種子,在中國這片發展熱土又經歷了什么?

2006 年當事人重聚達特茅斯。左起:摩爾,麥卡錫,明斯基,賽弗里奇,所羅門諾夫。
中文語音技術,要掌握在國人手中
1999 年,中國GDP達1. 65 萬億美元,占美國1/7; 2016 年,中國GDP超 11 萬億美元,接近美國2/3。
不停縮小差距背后是中國改革開放、高新技術不停追趕的身影。AI產業即為一例。
上世紀 80 年代,美國“星球計劃”、歐洲“尤里卡計劃”、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政策接連出臺,一場著眼于未來 30 年的全球科技競賽發令槍打響。
中國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 4 名科學家提出“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獲得中央“此事宜速作決斷,不成拖延”的重要批示。
1986 年 3 月,旨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863 計劃)”啟動實施。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新材料、海洋七大技術位列其中,AI產業即藏在自動化技術板塊之中。
彼時,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安徽涇縣,一個名叫劉慶峰的 13 歲少年不會想到,他的人生將與AI產業緊密相連。
涇縣,古稱猷州,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境西部,“枕徽襟池,緣江帶河”,也是李白著名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出處之地。
劉慶峰從小就展露出超人的數學天分,中考時以全縣第一名成績考入宣城中學。
4 年后,年僅 17 歲的劉慶峰以高出清華 40 分的成績被保舉到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專業學習。由于對汽車“不感冒”,他最終還是選擇入讀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盡管他的同屆同學中有來自 13 個省的高考狀元,但從進校第一次摸底考試開始,劉慶峰拿到眾多數理學科考試的第一,成為學霸中的學霸。在導師王仁華的引領下,劉慶峰也由此闖進智能語音的大門。
1992 年,催人奮進的信號傳遍祖國各地。中國一名德高望重的白叟,在中國南方視察了幾座沿海城市,振聾發聵地提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需依靠科技和教育”。
隨后,國家的對信息化的鞭策也在大踏步向前推進。
1993 年 12 月,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成立; 1994 年 5 月,國家信息化專家組成立; 1996 年 1 月,由 20 多個部委領導組成的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成立。
1998 年,在國家 863 語音合成角逐中,劉慶峰帶領的中科大團隊,擊敗清華北大選手奪得冠軍。他的語音合成系統,也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個達到可實用門檻的產品。
當時,距世界上首臺巨型計算機ENIAC問世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從零開始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迫切需要加快追趕世界先進腳步。
語音技術,被譽為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當時的中文語音市場,多為國外巨頭所壟斷。“要把中文語音技術掌握在中國人手中”“能不能把這競技技術在中國實現產業化?”獲得碩士學位后的劉慶峰心里想。
中國擁抱全球化、信息化的腳步更快了。 1999 年 11 月 15 日,中美簽署中國入世雙邊協議,中國融入全球貿易圈; 12 月 23 日,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國家信息化辦公室”改為“國家信息化推進辦公室”,從頂層設計上,加快擁抱互聯網時代。
這一年,也是全球涌現IT創富神話的一年。谷歌網站“Google”正式啟用,風頭正盛的微軟在中國相繼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微軟全球技術支持中心和微軟亞洲研究院。
當時,團建后的深圳騰訊員工被千禧年的人潮堵在路中。因OICQ出了點小問題,馬化騰換了女孩子頭像陪聊竟穩住了全部客戶;幾乎同時,一個名叫李彥宏的年輕人在北京大學資源賓館租了兩個房間,幾個人盤腿而坐討論百度的雛形。
劉慶峰和中科大團隊的小伙伴也準備“大干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