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淘寶一店主吐槽,人工11%、天貓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后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電商根本沒有措施持續經營,現在的電商成本之高已不低于實體店。
在PC互聯網時代,淘寶、京東革了實體店的命。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們卻又被淪為了傳統企業。
而近期,關于實體店逆襲案例越來越多,好比ZARA、7-Eleven等的轉型成功,說明實體店開始暗暗的崛起。這究竟是實體店的第二春還是一時興起?

當前,商業素質是正在從“買賣關系”過度到“辦事關系”,這變革預示著實體店復蘇的機會到了!
反不雅觀幾大電商平臺,無論是阿里巴巴、京東,還是亞馬遜等,他們無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頸,昂首就是天花板,利潤增長趨于放緩,市場需求幾近飽和。
電商價格戰導致中國零售走向無利潤時代,電商在毀滅傳統經濟結構的同時,自己也陷入了沼澤無法自拔。
現在開一家“網店”的成本已經超過實體店房租了!而此時,由于大部分“實體店”不能清醒的認識本身,所以生意不停蕭條,這導致“實體店”的房租不停降低,兩者最終將達到了同一水平。
當今,商業核心優勢正在從“價格”釀成“辦事”,但是比拼起辦事,“電商”又怎么可能是“實體店”的對手?電商是用“價格”逆襲的實體店,現在實體店需要用“辦事”扳回一局!
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但幾年的調整后,重新不變崛起,當下的中國正如同當年的日本,星巴克與ZARA的逆襲便說明了一切。

在這個大趨勢下,很多電商也被倒逼著從線上走到線下,開設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一個體驗的場所,彌補本身的短板。淘寶開線下體驗店,京東計劃3年開5000家母嬰體驗店……這是“消費升級”、“需求升級”的素質。
實體店正在面臨轉型,力爭趕超電商,從以下3大轉變,可看其轉型步伐:
1.從“產品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轉變
未來的實體店有兩種模式吃香:
一是多品類/多品牌連帶(生活方式的集合店);
二是單品極致(只售賣一種或兩種產品)。
2.增加顏值
這幾年實體店顏值變革最大的,還屬太平鳥和新華書店。從最初的老土氣,到現在積極順應市場潮流,提升店面顏值,市場銷售業績也蓬勃上漲。

3.提升體驗
實體店唯一不成替代的是體驗。唯有把用戶思維落地,把用戶的需求——把人放在首位,換位思考,真實體會別人的感受,才能真正做好體驗。體驗分初級體驗和升級體驗。海底撈之所以如此火爆,關鍵點不是產品,而是那貼心到極致的“失常”辦事,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享受與消費體驗。
等位的時候,順便免費做個指甲,擦擦皮鞋,吃點點心;吃火鍋的時候,貼心的送上頭皮筋和眼鏡布;上廁所有人擠洗手液、遞擦手紙;阿姨來了贈送阿姨巾……這種源于物質與情感雙重刺激的消費體驗,才是讓顧客不能自休的真正原因。多元化的實體店永遠不會消亡,只會轉釀成實體店+網絡相結合的經營形態出現。

這也正是2016年10月,馬云先生在一場著名的演講中提出的:“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需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而今,這一預言正在慢慢成真,未來已來,讓我們一起期待市場的檢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