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永杰
日前,以蘋果、Facebook、亞馬遜、微軟、Alphabet(簡稱FAAMG)為代表的高科技股出現暴跌,其中,蘋果公司大跌3.88%,創下年內最大單日跌幅,收報148. 98 美元;Facebook同樣跌逾3%,收報149. 60 美元,下跌3.30%;谷歌母公司Alphabet跌幅達到3.40%,股價跌下 1000 美元關口,收報970. 12 美元。與Alphabet一樣跌落至 1000 美元股價之下的還有亞馬遜,該股下跌3.16%,收報978. 31 美元。微軟跌幅最小,但也達到2.27%,收報70. 32 美元。
對此,有分析認為,美國科技股重挫的幕后元兇是高盛看衰FAAMG的陳訴。高盛以博羅杰迪(Robert
Boroujerdi)為首的分析師警告,,FAAMG股價比來的表示可能已過熱,FAAMG的低顛簸導致投資人低估這些股票的風險,這可能在形勢改變時使向下的顛簸惡化。
其實就在此次科技股暴跌之前,業內一直在熱議上述 5 家巨頭誰有可能最先實現市值 1 萬億美元的目標,盡管當時的亞馬遜市值僅為 4775 億美元;Alphabet市值約為 6824 億美元;微軟市值約為 5400 億美元;Facebook市值約為 4032 億美元;蘋果市值接近 8000 億美元,除了蘋果外,其他 4 家巨頭距離萬億美元市值基本還有一半,至少是1/ 3 擺布的差距。不過此次暴跌之后,相信近期內不會再出現關于萬億美元市值的爭論,終究從業務層面的角度看,上述 5 家巨頭均存在不成忽視的軟肋,而這些都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其股價突變的誘因,所以我們認為此次科技股的暴跌,正好可以讓業內,包孕 5 家巨頭,冷靜下來重新審視本身。
Facebook:營收單一化、衡量廣告效果存疑、虛假新聞泛濫
首先看Facebook,按照其公布的 2017 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80. 3 億美元,其中98%來自廣告業務,超過了去年同期的97%和 2012 年的84%。與此相對應的是非廣告業務的低迷,其收入從一年前的1. 81 億美元下降到1. 75 億美元,其中的Oculus
VR頭盔和Workplace辦公軟件甚至沒有收入。需要說明的是,某些公司通過收購實現自身營收結構的多元化,但Facebook的大部分收購(如Instagram和WhatsApp)都在相鄰市場,以Instagram為例,Instagram的廣告與Facebook的廣告是在同一界面銷售的,對于促進收入結構的多元化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提及廣告,大品牌客戶定位廣告效率不高仍是Facebook目前不得不面對的困擾。例如世界廣告投入最大的公司寶潔去年就稱將消減在Facebook
上的廣告投入,原因是寶潔認為Facebook廣告效率不高,即寶潔公司首席市場運行官馬克?普里查德(Marc
Pritchard)向媒體透露:“我們投入的標的目的很多,但獲得的效果卻不令人滿意,我們正在考慮尋找最好的廣告投入方式,以期達到對目標消費群體的精確覆蓋。”
此外,有關衡量廣告效果的錯誤數據頻出,是否影響廣告主信心也是個變量?去年 9 月,媒體首次曝光Facebook多年來一直夸大一項關鍵的視頻瀏覽量指標。這一錯誤激怒了近年來向Facebook視頻平臺上投入大筆費用的廣告主和媒體公司,Facebook隨后進行了報歉,之后,Facebook又承認夸大了四項廣告指標,雖然并未影響到廣告主的支付額。其中,用來評估廣告所觸及的用戶數量尺度被夸大了55%。對此,有業內人士稱,廣告評估尺度多次出現錯誤勢必會影響到廣告主對于Facebook平臺的信心。
另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喜歡用手機看新聞,而在Facebook用戶中,超過2/ 3 的人主要是為了看新聞而使用該辦事,當然這里的新聞是真實的新聞。但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后,關于Facebook上虛假新聞的消息炒得沸沸揚揚,并引發了如果徹底斷了虛假新聞的來源,對于Facebook的營收產生何種影響的爭論。其中BuzzFeed的分析師認為,鑒于大選前真假新聞拉到流量的差距,Facebook如果對虛假新聞下狠手,本年可能會損失 150 億美元的營收,超過其廣告收入的一半。
盡管此預測有些危言聳聽,但虛假消息確實是Facebook營收的來源之一,甚至有時其帶來的轉發、評論都多于真實新聞。以去年第三季度為例,借助 16 億的用戶基礎,Facebook吸引了 200 萬個廣告主,其營收達到了 70 億美元。但從流量上看,虛假新聞占到了54.2%。對此,Buzzfeed指出,在大選最為焦灼的時刻,Facebook上 20 大虛假新聞帶來的轉發、互動和評論數是871. 1 萬,而 20 大真實新聞的這一數據則是736. 7 萬。看來Facebook面臨的是在新聞真實性的用戶需求與營收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亞馬遜:拓展核心電商業務受挫、AWS面臨增速減緩與利潤率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