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西方豪強的一整套自由搏擊,中國功夫能否回贈一記佛山無影腳?
在前不久的谷歌I/O 2017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大張旗鼓地發布了Android Go,這款安卓輔助軟件的意義在于提高安卓系統在低端甚至入門級智能手機上的運行效果。
而且谷歌高層在會上明言,這個系統的目標在于讓安卓再增加十億用戶。雖然沒有挑開最后一層窗紙,但差不久不多每個人都知道這十億用戶在哪。
要知道,中國用戶因為不成描述的原因,是不計算在谷歌官方統計安卓用戶中的(即使算也沒用)。那么,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還有如此大規模的待開墾用戶群:神奇的印度。
剛剛發布的互聯網女王陳訴中,就用令人亢奮難耐的筆觸描繪了印度互聯網市場:網民全球第二、移動互聯網增長率超高、智能機與移動互聯網門檻大幅下降、人口紅利持續發作,儼然將印度描繪為全球互聯網的最新造血工廠。
而谷歌盯上這塊肥肉也不是一天兩天,此前與Android Go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套買賣的YouTube Go就指名道姓專為印度打造。
事實上,谷歌在近半年多的時間中加劇了旗下各項目在印度的推進速度,儼然有秋天到了殺豬宰羊摘果子的架勢。
而這一系列動作背后,顯然隱含著谷歌對印度市場的整體戰略和長遠思考。今天腦極體來整理下谷歌在印度的“集團化作戰”。
與之相對的,是留給中國互聯網人的現實思考:在規則截然差別的海外戰場,面對轟然駛來的硅谷坦克,中國出海俠們究竟如何保留?
1號戰場:圍繞本土化命題的流量切割
說谷歌的強勢介入會影響中國企業絕非危言聳聽。舉個比來的例子,原本在印度市場占據霸主地位的UC瀏覽器,自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到現在所占整體市場份額從60%下降到了50%。
而蠶食掉這部分市場的,基本就是谷歌的Chrome瀏覽器。原本在印度市場上,谷歌等美國公司在渠道網、經銷網上的玩法不夠靈活。國際品牌高高在上的架子也導致產品推進效率低下,給了很多中國以及后起的印度本土移動互聯網平臺以高速崛起的機會。
但從2016年開始,谷歌顯然改變了以往的態度,反映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花式推進了旗下產品印度市場的本土化。
好比說,去年9月借著成立十八周年慶典的機會,谷歌在新德里頒布頒發推出了一系列“只為印度”的新產品。其中非常暖心的一點就是谷歌旗下的聊天助手Google Assistant計劃開始學習印度語。要知道Google Assistant是只支持英語的,將印度語排在其他所有語言之前,戰略意味可謂不言而喻。
不但如此,借助神經元翻譯技術的優勢,谷歌還頒布頒發谷歌翻譯可以支持9種印度語言。而且針對印度語的翻譯功能還可以在搜索和谷歌地圖這兩大核心業務上使用。本年4月谷歌的輸入法Gboard在更新中,增加了6種印度本土語言,使Gboard支持的印度語言達到了22種。
要知道,語言駁雜和非英語用戶眾多,一直是印度移動互聯市場與歐美移動應用連結距離的原因。而谷歌顯然決定先把復雜的印度語種問題解決,而且一次性在社交、搜索和地圖應用上釋放語言本土化能力。
跨越語言障礙只是本土化的第一步,前不久沸沸揚揚的谷歌在印度推出當地搜索應用Areo,則顯示了谷歌在使用本土需求,打造平臺應用的思路。
這個應用,可以讓部分地區的印度用戶借助谷歌直接搜索附近的美食與O2O辦事,這個辦事在印度屬于剛剛起步的剛需辦事,前景非常廣闊。而集成在谷歌產品中,顯然用戶可以省掉很多操作步驟。因此這也被看做是谷歌開始分割剛剛成型的印度移動互聯網流量體系。

與中國和美國差別,印度本土移動互聯網市場缺少大平臺效應。各種功能、需求與流量被分散在各個品牌與產品中。而谷歌的當地化,或許可以借助搜索和安卓系統的原生優勢,將這些分散流量歸于一身。這對于大量剛剛成長起來的印度流量玩家是有點恐怖的。
這些本土化進程推進了Chrome這樣的移動平臺載體快速提升市場份額,而與之配套的是,谷歌也在印度本土培育移動應用方面的優勢,塑造多層夾擊。
去年7月,谷歌在印度推出了“Android技能”開發者養成計劃,預期在印度培訓200萬名Android開發人員。多方認為此舉是在對抗蘋果在印度的相似IOS開發者計劃。但印度的蘋果手機滲透率其實相當低,谷歌真正圖謀的當然不是安卓超過IOS,而是指向本土應用生態在未來高速用戶增長下帶來的巨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