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每個月 6 號不竭打開支付寶等芝麻信用分刷新,比及焦慮的?請舉手。那么又有多少人芝麻信用分超過 750 了?請舉手。
好的放下,恭喜各位,至少在支付寶和它的合作伙伴看來,你是信用極好的。

6 月 6 日,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在微博上曬出她的芝麻信用分 856 分,全力為芝麻信用推廣站臺。當天下午,芝麻信用頒布頒發與某旅行社合作推出“芝麻信用分可替代銀行流水辦日本簽證”的辦事。然而,僅僅過了三天,芝麻信用方面就發出致歉信,稱該項辦事因故停止。
是芝麻信用本身“失信”、“打臉”嗎?或許我們更該先聊一聊“信用市場需求井噴”與“傳統征信思維滯后”的錯位現象。
八家個人征信機構業務無一合格,,問題在哪?
此前,央行征信監管部門已同意,由八家機構先期展開個人征信的開業準備,雖然初定準備期為六個月,而迄今已逾兩年。
但近兩個月來,監管部門非常直截了本地表達了不滿,認為這些機構“沒有一家合格”。更為直接的否定來自兩周之前,央行征信辦理局局長萬存知的親自撰文。在文章中,除了介紹傳統的征信原則和中國征信行業現狀,他還緊貼時下共享單車熱點,對八家準備期中的第三方個人征信機構的工作提出否定與批評。
監管者的態度可以理解,終究,秉持審慎審批的原則,對第三方個人征信機構提出更高要求,也是監管者的責任所在。
2013 年 3 月,《征信業辦理條例》正式施行,市場自發形成的第三方征信機構有了法規依據。而同時,美國的個人征信行業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如今,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水平的提高,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部分,第三方個人征信機構的市場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但是,具體該怎么理解怎么做呢?可以分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個人征信系統有這么多好處,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它進入社會經濟領域
央行監管方首先強調了“征信”的定義,認為征信不能與社會信用體系等同,征信系統是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子集。因此,個人征信系統只能嚴格限定于金融領域。沒錯,國表里的經驗來看,這是征信的原始定義,傳統征信的范圍確實僅限定于借貸等金融業務。
但是,征信的監管思維難道就因此停滯不前,不管社會經濟如何發展都以不亂應萬變嗎?
現在的中國經濟早已不但是發展速度快,其發展形態更出現了許多超過西方的新變革,好比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不管其具體的商業模式是否會得到驗證,它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早已串聯帶動了許多傳統行業發展,而且廣受用戶歡迎。
另一方面,金融領域中出現個人征信系統,就是因為無法區分信用缺失的用戶與信用良好的用戶。
市場的規律總是這樣,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給。現在的中國經濟體系,除了金融領域之外,也有很多無法判斷用戶信用水平的地方,用互聯網的話說就是有很多需要信用辦事的場景,而此前并沒有一套監管認可的征信體系來填補這塊空白。那么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第三方個人征信機構就應運而生,因為它們離經濟細胞比來,最能感知到用戶在哪里需要使用本身的信用。
波士頓咨詢公司數據顯示,中國的信用體系覆蓋度大約只有35%,而美國是92%。因為信用體系的缺失,第三方統計房屋租賃押金在千億級別,住院押金在千億級別,發改委數據顯示,每年中國企業因為信用缺失,經濟損失超過六千億。而共享單車,出現還不到兩年,媒體統計所有共享單車加公共自行車合計押金也在百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