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始終都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存在,無論是在傳統時代還是在互聯網時代,它都在以差別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會殊途同歸地最后進入到了金融領域之中。繼馬云的網商銀行獲得批復之后,比來蘇寧、樂視等互聯網公司都開始頒布頒發要進軍銀行市場。
按照官方發布的消息顯示,阿里的網商銀行將會成為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之一,于去年9月底獲準籌建,上月獲得證監會的開業批復。
而在談及創立銀行的初衷時,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體現,創立銀行的想法始于1992年,阿誰時候的他還沒有創立阿里巴巴,而是在籌辦一個叫做海博翻譯社的公司。
當時,他為了籌得3萬元的啟動資金,花了半年時間,把家里的家具、發票全部都湊起來做抵押,最后還是沒有借到,自此在馬云的頭腦傍邊創立銀行的想法就一直存在。
對于樂視網要創辦銀行的消息,官方回應是這樣的:樂視銀行的相關業務將會由樂視金融申辦,而在樂視金融的相關業務傍邊,上市公司占主導地位,將會起到核心支撐和指導作用。
盡管這個消息的發布讓外界的質疑聲音并未減少,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樂視對于金融業務的看重。
除了阿里和樂視之外,蘇寧銀行獲準開業的消息也開始出現。
按照官方發布的消息顯示,蘇寧銀行將會以科技驅動的O2O銀行為定位,將會打造線上和線下高度融合的發展。
一方面,注重線上布局,以用戶體驗為核心,以大數據應用為基礎,精準滿足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用戶需求,實現全方位、定制化的普惠金融辦事;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線下渠道優勢,聯合公司在線下門店資源和財富中心打造實體金融體驗中心,為用戶帶來線上、線下全場景金融辦事體驗。而此前在華夏銀行擔任副行長的黃金老也將會任蘇寧銀行的董事長及行長。
從互聯網企業不停將觸角伸向銀行,我們可以看出金融作為企業終極目標的巨大吸引力,更讓我們對于未來互聯網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那么,為什么互聯網企業會如此熱衷參與并積極投身到金融行業傍邊呢?
首先,金融的完備能夠打通互聯網的全流程業務。
無論互聯網時代的流量,還是不停出現的各種創新模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實現盈利和變現。而如何實現盈利和變現,那就是要產生交易,一旦產生交易就和金融產生了聯系。
作為如此核心和重要的環節,如果互聯網公司始終都放置在外部平臺上面,顯然無法真正發揮出自身所創造的模式和流量的作用,不但能夠增加企業運營的成本,并且始終無法讓現金流為我所用。每年火爆的電商購物節上不停攀升的銷售量僅僅只是用戶的消費方式不停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識表記標幟,而在這些銷售量的背后是電商平臺如何運作、存管這些資金的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這些互聯網公司本身沒有銀行資質的話,這些現金流會流向銀行,最終本身還是要被托管銀行賺取相當大的一筆費用。如果這些互聯網公司獲得銀行資質,能夠實現資金的自我辦理,那么他們不但能夠節省下來一大批的費用,并且可以用這些現金流進行保險、投資等諸多衍生性的業務。所以,搭建了完備的金融體系就相當于打通了互聯網的全流程業務,對于互聯網公司的二次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傳統銀行的功能與業務無法滿足互聯網公司的發展需求。
盡管互聯網技術對于傳統銀行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顛覆了傳統銀行業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和概念,好比,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等。但是,傳統銀行的業務創新能力和產品生產能力依然無法滿足互聯網公司發展的需求,從根本上來講依然無法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這種痛點和問題的存在最終能導致互聯網巨頭們會將目光轉移到本身設立銀行,通過他們與用戶的這種天然的結合能力,以及他們對于產品的不停創新能力來獲得更大發展。
以當下比較火爆的分期業務為例,盡管以銀行信用卡業務為主要切入點的分期業務開始不停出現,但是對于這些分期業務很多用戶依然不會買賬。分期費率較高僅僅只是一個方面,別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在于銀行的分期業務在實際的操作過程傍邊依然比較生硬,對于習慣了靈活消費的年輕消費群體來講并沒有太多吸引力。因此,互聯網公司需要按照他們掌握的用戶消費數據、支付數據、行為數據等諸多數據組成的大數據為依據來創新出更加符合用戶習慣的金融產品。
以線上購物為例,盡管很多電商平臺都開通了綁定銀行卡的功能,但是銀行卡與電商平臺之間始終都隔了一層窗戶紙,如果這層窗戶紙不捅破的話,電商平臺和銀行之間的聯通始終都會給人一種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同樣會給用戶體驗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