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份2017年中國購物者陳訴顯示,2016年,在家消費的快速消費品銷售額年增長持續放緩,創下五年來的新低,而餐廳外賣和在外消費卻呈現快速增長。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由在家消費轉為在外消費,比起在家烹飪,他們更傾向于餐廳外賣、在外就餐,或是在路上解決一個三明治。
這種變革也解釋了,為什么從2014年起主要零售渠道的食品和飲料銷售額增長明顯放緩,而家庭和個人護理卻沒有受太大影響。
日前,貝恩公司聯合凱度消費者指數聯合發布了2017年中國購物者陳訴之系列一《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雙速增長:在家和在外消費》。陳訴顯示,2016年,在家消費的快速消費品銷售額年增長持續放緩,創下五年來的新低,而餐廳外賣和在外消費卻呈現快速增長。
從2013到2016年,為在家烹飪而采買的食品年增速為3%,然而同一時期的食品外賣增速卻高達44%,外出就餐增速也達到10%。
此外,陳訴還揭示了一些影響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關鍵趨勢:
中國電商渠道繼續高歌猛進,銷售額增速達到52.6%以上;
目前,線上渠道占快速消費品銷售總額的7%,過去兩年來市場份額實現翻番;
大賣場份額下滑了2%,超市或小超市的增速放慢到2%,僅略高于通貨膨脹率,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便當店的增長達到7.4%;
與健康或個人衛生相關的品類滲透率較高且不停增長,個人護理品類以及大部分高端化單品亦是如此,因為有購買能力的中國購物者愿意為優質商品買單;
和往年一樣,我們對26個品類中排名前20的品牌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顯示,本土品牌增長了8.4%,而外資品牌僅增長了1.5%;
在便當店和食雜店渠道,多個食品飲料品類表現出在外消費的巨大銷售潛力;
從2013-16年,食品外賣增長了44%,外出就餐增長了10%,O2O外賣市場連結強勢增長,在過去三年年增速達到40%到50%,鞭策了外賣市場的增長。
鈦媒體篩選出了陳訴中的一些核心內容,整理如下:
差別品類的趨勢不盡相同
2016年整體在家消費部分的快速消費品銷售額增長率為3.0%,但食品和飲料品類的增 長率與家庭和個人護理品類比擬天差地別。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增長率別離是0.5%和2%,而個人護理和家庭護理的增速高達10.5%和3.5%。

近五年快速消費品的增速開始放緩,自2014年起包裝食品和飲料以及個人和家庭護理用品 的增長率出現分化
先來看一下慢速增長的品類。包裝食品的銷售額增長仍然近乎停滯——增幅僅為0.5%。在各類包裝食品中,甜食品類承受了最沉重的打擊,糖果、巧克力和口香糖的銷售額增長別離下跌6%、9%和15%。除了消費者日益追求更為健康的替代產品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導致這些品類的業績欠安。
例如,糖果和巧克力一直以來都是過節送禮的首選。不過如今隨著更多中國人選擇在假期旅游,他們在家庭聚會上給親朋好友送禮的機會就變得更少。
與此同時,飲料的增速也顯著放緩——從2015年的5.5%下降至2016 年的2%。

包裝食品的增長率仍然停滯不前,飲料的增長率因價格而顯著放緩
盡管包裝食品品類正經歷整體走弱,其他品類則連結較強的增長勢頭。例如,隨著銷量和價格同時復蘇,個人護理和家庭護理用品的銷售額在2016年別離增長10.5%和3.5%。這些品類都受益于中國消費者呈現的一些關鍵趨勢,例如對健康和保健的關注度不停提升。

銷量反彈和價格升高導致個人護理品類實現了強勁增長;家庭護理也連結不變增長
事實證明,中國消費者不停表示出對健康產品或更優質生活的偏好,這種現象的主要鞭策力是平均收入提升。舉例來看,2016年,瓶裝水和護膚品的銷售額增長別離達到17.3%和13.6%。
此外,如果考慮線上銷售目前起到的巨大作用,快速消費品銷售額、銷量和平均售價的整體增長數字會變得更加驚人。事實上,2016年電商占整體銷售額增長的3/4以上。如果沒有線上銷售的鞭策,快速消費品銷售額在2016年只能實現不到1%的增幅。

在過去的2年中,除線上渠道以外,快速消費品的整體增長率呈下降趨勢
線上渠道不停蠶食線下渠道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