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像是一道匯集了各方精選佐料的宴席,而作為發起者的騰訊,要將“香港的金融與教育、深圳的智能硬件、以及整個珠三角發達的制造業”融合在一起,讓喊了多年的“中國硅谷”,不再是一句標語。
關于哪座城市最可能成為“中國硅谷”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從本年3月的全國兩會開始,“粵港澳大灣區”一躍成為熱詞,而關于“粵港澳大灣區”能否造就下一個“中國硅谷”,再次成為一個被矚目的議題。
6月20日下午五點,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內地商界大佬董明珠、順豐創始人王衛、恒基佳兆業地產集團副主席李家杰、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準時出現在香港君悅酒店的會議廳,一場主題為“創新棲息地”的分論壇討論在這里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創新棲息地”分論壇活動現場
僅僅從扳談的口音判斷,便能察覺與會者配景的差別。“只能讓你們聽香港人講的普通話了。”作為主持人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對在場不雅觀眾打趣道。
臺上六位嘉賓的組合頗有深意:以馬化騰為代表的是華南地區標桿企業;恒基佳兆業在香港地產金融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港澳兩所科技類院校,代表的又是各地人才輸送的核心陣地。如此一來,政、商、學兩界的代表已然到齊,難得公開露面的順豐創始人王衛還在現場金句頻出,回憶起本身的“一念之差”如何讓順豐與騰訊市值相差十倍。
比擬論壇交流的內容自己,這種“結盟式”的姿態有著更為深遠意義。
“大班長”騰訊
上面這場論壇,只是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辦,騰訊公司承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的議程之一(以下簡稱大灣區論壇)。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的舉辦可以看作是一份答卷,這距離馬化騰在“兩會”遞交建議中提出“要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剛剛過去三個多月。
本年3月3日,馬化騰首次遞交了“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的兩會建議;兩天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在政府工作陳訴中強調:要鞭策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本年三月,馬化騰出席兩會記者媒體溝通會答記者問。
本次大灣區論壇的舉辦,和騰訊過往在產品和戰略上的發布差別。這一次,騰訊不再是主角,而是一位上進且熱心的“大班長”。
騰訊為什么要擔任這個角色,馬化騰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粵港澳地區之于騰訊的意義:1998年成立于深圳,2004年上市于香港,如今騰訊已成長為市值達 2 萬億港元的全球巨頭,“回報”是一點原因;而別的一點,香港回歸 20 周年、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通車,客不雅觀環境將要帶來的政策利好,也是騰訊必需要駕馭的機遇。
一方面,騰訊希望將互聯網行業“迅速試錯、快速迭代”的強反應能力用于鞭策議題進程;另一方面,又需要連接各方資源,在灣區規劃和政策落地的復雜過程中找到本身的位置。
粵港澳的“幾副好牌”
彭博社曾在去年2月的一則報道中,評價深圳為“中國回應硅谷的最強音”,中國硅谷,在外媒報道中幾乎就是深圳這個城市的代名詞。
彭博如此定義深圳的理由是,“在那里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個孵化器,整個生態圈供應鏈完善,具備優越的生產制造條件。”
這些僅僅是大灣區建設優勢的一小部分罷了。
馬化騰在昨日論壇的開幕演講中說,“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這恰恰反應了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即軟件、硬件、辦事三位一體,缺一不成。這三者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
2014年初,在深圳市政府工作陳訴中,曾首次出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雛形,隨著時間軸的演進,對于粵港澳地區的規劃,也由最初圍繞深圳一城的“樞紐城市”計劃,擴展至廣州、深圳攜手港澳的“城市群”,最終演變為目前“九城+兩特區”的灣區整體規劃。
在馬化騰看來,粵、港、澳三地從區位優勢上來看,香港比較發達的是金融和辦事業,深圳在高科技產業創新獨占鰲頭,珠三角地區則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見長,這樣的組合完美囊括了一家智能終端企業的各個產業鏈環節。
“過去20年,整個大灣區培育了華為、中興、格力、順豐、大疆等等一大批領軍企業,為未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馬化騰在開幕演講中這樣說。
馬化騰提到的大疆,就是“手握好牌”在粵港澳大灣區成長起來的典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