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抓住90后、00后用戶,是企業們最頭疼的問題。
“數字里面是有邏輯的。”這是前不久,在CES(上海)會議期間聽到捷孚凱(GFK中國)董事總經理周群演講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這場精彩的演講內容豐富,數據“如山”,而我們則在龐雜的信息和數據中發現了一個有趣又令人不解的現象:
首先,智能手機成為中國電子消費產品市場所有品類中,成為唯一連續兩年出現兩位數增長的品類,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同比將繼續量價齊增(出貨量和銷售額)。
這一點懂懂條記從本年各大研究機構發布的第一季度手機市場出貨量陳訴中,也可以清晰感受到。尤其是前幾個月,華為、OPPO、vivo在巨大的基數基礎上還在繼續增長,小米手機也突然再次崛起,并向2015時的巔峰狀態迫近。
其次,國內智能手機線上銷售在2014年整體市場占比高達19%(線下81%),但2015年、2016年卻下滑至18%,而且一直徘徊不前。據GFK的預測,2017年智能手機線上銷售所占份額可能還會下降。
奇怪,國內各大電商過去兩年拼命造節,包孕互聯網手機品牌也在線上不停發力,為何2015~2016年手機線上銷售占比卻不才降?
最后,數據顯示同期國內其他所有3C產品的線上銷售比例,環比都在大幅上升(線下明顯萎縮)。
這就更奇怪了,難道中國消費者喜歡通過電商購買所以電子產品(包羅大家電)的時候,唯獨忽視了手機?
智能手機為什么會出現水逆現象?

紅色部分為線上市場份額。數據來源:GFK中國
如圖所示,這是一張2013年到2016年,國內手機(Mobile Phones)、平板(Tablet)、條記本電腦(Notebook PC )和平板電視(Flat TV)的線上市場份額變革趨勢圖。除了手機,其他三個大品類從2013年開始,線上市場份額占比都出現了逐年大幅遞增的趨勢。
手機產品為何與所有3C品類在線上線下份額的趨勢上相逆?GFK展示了對于2017年3C產品線上和線下變革趨勢的分析,有趣的現象更加明顯了。

數據來源:GFK中國
如同上圖所示,八個大品類中,除了左一的手機產品,其余依次顯示的條記本電腦、平板、臺式機、耳機、平板電視、冰箱和吸塵器,在線下的市場都差別幅度呈現了負增長。只有手機品類,在線下繼續超越線上。
這個現象是,2017年手機仍將獨自“水逆”,與整體3C市場的趨勢相左。
可以看出,線下市場下滑最明顯的就是條記本電腦、平板、臺式機。在周群看來,這些品類線下市場萎縮、線上增長,符合目前國內互聯網電商市場逐漸壯大的趨勢,未來在連鎖電器賣場、百貨商場等渠道中,這些品類的銷售狀況會日益受到電商的挑戰。
但是唯一的個例,就是手機產品。周群告訴懂懂條記,2017年國內手機線下市場同比增長將達到16.4%,而線上的增長僅為12.7%。換句話說,2017年無論是用戶還是廠商,手機市場最大的“空間”仍然是在線下。
如果這樣幾張圖表,擺在手機大廠的老總面前,他們會微笑不語、還是搖頭不解?這些數據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個什么現象,或者說趨勢?
要看清背后的趨勢,先從2014年這個頂峰說起。
簡而言之:手機正在呈現“快消品”化趨勢,而這一趨勢出現,與2014年一家互聯網手機品牌在線上銷售到達巔峰有關。
小米,是一個誘發趨勢的關鍵因素。懂懂條記通過收集整理網上的資料,發現小米手機成立之初就開創了完全互聯網線上銷售的模式。其線上手機幾年來的銷售情況如下:
2011年底發布小米1,銷售約為30萬萬部;
2012年線上銷售為719萬部;
2013年線上銷售1870萬部;
2014年線上銷售6112萬部;
2015年線上銷售7000萬部。
從2011年開始,小米手機每年都呈現成倍的增長。但是懂懂條記發現,在2014年到達頂峰后,小米出貨量開始逐漸下滑。2016年開始,小米公司不再公布銷量,外界推測當年銷量約為4150萬部。
2011~2015年,是中國智能手機發作的黃金時期。小米成為現象級的企業,以一已之力拉動了智能手機的線上銷售大潮。
但是,從2015年開始,國內智能手機的普及度大大提升,市場上競爭手產品也越來越多,小米不再具有領先優勢。
在懂懂條記看來,2015年開始國內多個品牌發力線上,華為、OV、金立等品牌因為在國內線下市場滲透力強,銷售大幅增長。小米線上銷量受影響開始下滑,也開始挖掘線下市場。懂懂條記綜合上述因素,分析出國內智能手機線上市場占比是從2015年初開始開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