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全網通的口水戰為典型案例,三家運營商打的越厲害,彼此傷害越深,這不過是一記發力更猛的七傷拳。
一、中國移動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組合:單邊失衡格局
近日,三大運營商5月份的運營數據相繼發布,從業務運營數據看,中國移動獨大,而根據目前的凈增數據,中國電信有望在移動業務上反超聯通。如此以來,聯通將全面進入老三的地位。

前兩年一直盛傳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合并的動向,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合并在一起,再與中國移動對比。行業競爭目前總體上處于單邊失衡的基本格局中:從2010年到2016年的收入規模數據看,中國移動的收入與兩家合計收入比擬最高比是124%,最低似乎102%。差異幅度不算大。
從收入規模上看還沒有形成較大的失衡(當然,如果再看凈利潤數據,則2010年到2016的數據,比值最大是651%,最小是354%,但是需要考慮中國移動公司在資產結構等各方面的差異,因此凈利潤指標的參考性要弱一些)。
而用戶規模則處于較明顯的失衡狀態。因此,判斷基礎通信業是否進一步失衡的關鍵指標就要看營收規模的變革,參考歷史數據,如果能突破前期高點達到30%以上,則雙失衡格局是可以確定的。但我們看,比來幾年總體上都是在15%以上,是繼續拉大還是縮小,成為后續競爭的焦點。不過個人預計,中國移動要想再拉大距離難度很大。業務數據拉大,但營收拉大難,從而導致三家在搶到市場份額上為了穩住營收而繼續大打出手。

二、從發展歷程看,移動獨大不成撼動無論是2G時代,還是3G時代,基礎通信辦事業務規模始終是維持中國移動獨大的基本格局。即即是在3G時代網絡占優的情況下,至少有三到五年的時間,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都沒有從根本上撼動中國移動的地位。這雖然有兩家不夠努力的原因,但這又顯然不是主要原因。
在3G時代,中國移動從根本上依賴其強大的實力,通過市場競爭策略等多種方式,還是穩住了基本的市場份額。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在于,在3G網絡時代,國內的市場規模總體上仍然處于增長階段,滲透率的提升也還能提供增量用戶。只不過,中國移動在搶奪增量用戶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3G網絡倒霉因素的干擾。但即即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3G網絡的宣傳推廣,雖然也有口水戰。但,也基本上沒有受到因網絡因素的倒霉沖擊。
到4G時代,中國移動在網絡上又有了新的轉機,同樣是依托雄厚的企業實力,開始了快速的大規模的反擊,一舉搶下了第一階段4G用戶的主要份額,出現了大的反轉。而進入4G階段,移動用戶規模已經接近14億,幾乎可以說到了人手有一個移動號碼的水平了。這意味著,就辦事與人的連接上,增量用戶的市場份額已經非常有限了,即即是在單個用戶會有多個號碼存在的情況下。
因此,出現了圍繞4G用戶爭奪而大打出手的新景象。這種大打出手,大體上是與新的形勢關聯的,其核心其增量已經不久不多了,只能搶存量。搶存量即是一個基本競爭格局重新調整的問題。
三、全網通口水戰是網絡優劣口水戰的火力延伸
都說互聯網公司、手機廠商等友商之間的輿論戰熱烈、持久和瘋狂。實際上,近年來,三大運營商之間的輿論攻防戰也是如此。在網絡層面,3G時代、4G時代,網絡優劣論大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4G階段,圍繞著4G用戶的爭奪,別離進行了網絡優劣戰、終端優劣戰、渠道戰、流量資費價格戰等等一系列立體式的攻防戰,這些爭斗以網絡上的輿論戰貫穿始終為基本特點。
而各家都有本身的輿論戰專家團隊和水軍團隊,顯然各自代表或者代言的角度,一定是誰也無法說服誰的問題。并且,這些輿論戰,甚至在5G網絡上也開始預熱了??芍^,準備的相當充分。
但是,這樣的輿論爭斗,給用戶造成的困擾也是較大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對于用戶而言,實際上通常就是一個原則:誰的更實惠?這種實惠就意味著行業總體增長空間小了,于是不得不繼續采取更能吸引用戶的手段,如此惡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媒體不停對假寬帶、偽不限流量、全國流量與當地流量貓膩等的聲討。正所謂友商落石三千尺,不及媒體插兩刀。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仍然也一定是業務數據的持續失衡。這說明,,目前開展的如火如荼的全網通手機優劣論口水戰是徒勞的,繼續打也是徒勞的。這是因為,在個人看來,那些宣傳都是比較偏技術化的偏專業性的內容,對于用戶而言,不容易理解也不會輕易買賬。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各自的資費政策、終端渠道政策、終端銷售的補助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