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鈦媒體在線課“鈦坦白”第42期,我們請來了三位鈦客,分享超融合究竟是如何顛覆傳統架構,并成為云計算領域“網紅”的。本期鈦客之一、科大訊飛智能硬件業務線技術總監胡修文,2005年加入科大訊飛,曾參與和主導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引擎研發建設近十年時間。2016年加入智能硬件業務線擔任技術總監一職,專注智能終端人機交互領域。目前主要精力投入在智能家居行業。
本文節選自胡修文在鈦坦白的分享。如果您還不是鈦媒體Pro用戶,希望查看鈦坦白所有干貨,進入鈦坦白九個專業群交流,并查看更豐富的專業數據和信息,可點擊:注冊。
以下按照胡修文在鈦坦白的分享實錄整理:
前段時間,AlphaGo 2 以不成戰勝的姿態再度碾壓了人類棋手,短短一年的時間,AlphaGo展示了驚人的進化能力,人類對于AI有一種又愛又怕的感情,一邊享受著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福利,像計算機、機器人、家電等等越來越自動化,越來越智能,一邊又擔心電影中人類被機器人統治的情節是否會成為現實。其實,就目前的AI技術的發展程度而言,離機器自主智能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訊飛在AI領域的一些探索和理解。
人工智能的起源與發展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概念提出很久了,現在這個概念又有所延展,類似“互聯網+”,有了“AI+”的概念。1946年埃尼阿克(eniac)第一臺數字計算機的發明,使人工智能成為可能,哥德爾提出了計算機可以進行人工智能計算的數學基礎,馮諾依曼、圖靈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礎,但是由于馮諾依曼的英年早逝,導致后面說人工智能的時候,提的會比較少。
人工智能從何而來

說起人工智能,不得不提到60年前的達特茅斯會,圖中的人物依次為:Marvin Minsky、Herbert Simon、Allen Newell、John McCarthy、Claude Shannon,他們中有四位圖靈獎得主,一位是信息論之父,現代通信系統的奠基人,與圖靈比肩,都是神一樣的人物,萬事萬物的發展均有起伏,就像浪潮一樣,AI也不能免俗。
人工智能正處在第三次浪潮

人工智能經歷了三次浪潮,我們現在正在見證第三海浪潮,如同數學與物理相輔相成的關系,AI也是陪同著諸多學科的發展而發展的,諸如:IC的發展、算法的發展等等。我們正經歷著人工智能的風口,這應當是令我們每一個置身浪潮中的人感到激動與幸運的。
人工智能的差別層面

人工智能現在的分類基本上被分類為運算智能、運動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幾類,業界對這種分類也基本上都是認可的。艾瑞預測等陳訴都引用了這一概念。
感知智能:類似于人類和動物的一些感知能力,我們叫做感知智能,包羅眼耳鼻舌聲等,隨著傳感器的發展,這塊發展也會非常快。好比比來出現的自動駕駛汽車等。
運動智能:是指類似于任何動物一樣的運動能力,如走路、打球等,機器人這塊還不夠自然,運動控制看起來還比較蠢,這是下一個需要突破的點。
1993年機器靠搜索就戰勝跳棋冠軍;1997年人類就在國際象棋這個棋類運動失守了。但是,最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2016年AlphaGo就能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窮盡搜索的措施,需要用到10的365次,原來預計需要10到15年才能有這么大運算能力。2017年,AlphaGo再度刷新了人們對于機器學習的感知。
有這么一個說法,人們對于5年的科技發展往往過于樂不雅觀,而對10年的科技發展又往往過于灰心。也許我們現在對于今后幾年的一些技術發展過于樂不雅觀,但是,當這個時間跨度拉大到10年,技術的發展其實是在挑戰大家的想象力。

比來幾年大家對人類的信息傳遞和理解是怎么做的?比來有本書里面就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機器必需具備感知能力,而機器與人之間彼此感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語言。語言的使用區分了人和動物,也將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戰。
人工智能浪潮中的科大訊飛
科大訊飛的成立趕上了第三海浪潮,18年來也一直專注于語音語言相關的AI領域研究,我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讓機器能聽會說,讓機器具備了與人溝通的基本能力,又用了十年擺布的時間,讓機器開始學會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