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初,2016-2017賽季NBA總決賽隨著金州勇士隊的捧杯而完結,辛苦一個賽季的騰訊體育員工卻沒有因為進入休賽期而絲毫放松。
在接受體育產業生態圈采訪的一個小時前,騰訊體育運營總經理趙國臣剛剛從深圳趕回北京。
騰訊此前公布的OMG調整,也讓我們對騰訊體育未來的變革充滿好奇。

法國網球協會主席朱迪切利與趙國臣簽訂有關法網的合作協議
“其實騰訊體育變革得比較早。從去年開始,我們的架構就做了很大的調整。包孕賽事部門、直播部門、運營部門等等,這些布局全都是基于我們要在整個大媒體平臺基礎之上,去銜接行業上游與下游。”趙國臣說。
“體育媒體是行業非常核心的部分,需要依靠媒體深入行業才能鞭策發展,所以其實相對獨立。”他進一步增補說到。
在騰訊體育的NBA“第二季”落幕,,中國體育版權大戰似乎也逐漸明晰的今天,與NBA的5年合作快要走到中場哨響之時,騰訊體育又有著怎樣的復雜表情呢?
一、探索
2015年,騰訊從眾多版權競購者中脫穎而出,以5億美元的價格拿下NBA長達5年的新媒體版權,合作范圍更廣,權限更高,不再僅僅局限于網絡播放。
業內遍及認為,這是騰訊擴張體育版圖的里程碑事件,但成效如何,并沒有駕馭。
當時,整個互聯網視頻領域,尤其是移動視頻的趨勢非常明顯。角逐的轉播技術、用戶收看的障礙也不存在,早已告別“正在緩沖”的卡頓年代,移動端體育直播的契機已經出現。

時機雖好,但面對并不可熟的中國體育版權市場,NBA每年高達1億美元的費用支出,騰訊自然也會負載相當大的商業風險和運營壓力。
在談到購買NBA版權的決策時,趙國臣體現無論是對籃球領域,還是對NBA單項賽事的判斷,都是在他們決定要做大體育直播這件事的基礎上去選擇的,只不過這個選擇在當時看起來有些冒進。
盡管有些冒險,但憑借NBA在中國積累多年的用戶數量和市場影響力,依然讓這筆生意顯得頗有底氣。騰訊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
NBA第一個賽季,主力用戶數量由全網1.7億增加至4億,達到2倍多的增長,比預期多出了1個億。對于這份成績單,在趙國臣看來,這是他們基于對移動互聯人口紅利判斷準確的表示。
數字的意義對于平臺,而體驗在于用戶。“可以自主選擇看到更多的NBA角逐了。”這是在市場調研中,NBA球迷們提到最多的一點。

在自由選擇度和不雅觀賽場次增加的基礎上,用戶對于賽事轉播的品質和體驗也日漸挑剔,尤其是在自掏腰包付費后。
“互聯網的草根精神只是在初期的時候易被認可,而當互聯網發展成為一種常態和生活方式時,用戶對品質的要求就會提升,這也敦促我們不停地提高專業度。在做NBA這件事上,本來電視臺直播只要做150到200場的樣子,而現在我們需要做1350多場。除此之外,我們專門打造的演播室、直播技術的升級,包孕硬件設備都是與ESPN一樣的,確實做了很大的投入。”趙國臣說。
除了互聯網技術上的投入,為了吸引年輕人,他們在角逐互動方式,辦事用戶上做了大量的創新與突破。以往這些只是零零散散地存在于互聯網,還沒有在一個如此大的IP之下,在幾百萬人同時在線的時候,去共同發揮價值。在騰訊體育看來,這是一種突破。

拿到NBA版權的這兩年,趙國臣坦言本身不雅觀賽的表情都跟之前不太一樣了。現在他會更操心角逐中,用戶對于主播解說有沒有意見,用戶對賽事直播有沒有看法。網友對角逐轉播的稱贊都會讓他們內部人員非常開心,本身也會像孩子一樣去老板面前炫耀一下成就感。
二、挑戰
成就感下,風險依舊。這也極大考驗著辦理者的智慧。
向用戶收費,一直是版權變現的基礎商業模式之一。但由于目前中國體育新媒體平臺所處的環境與現狀,這卻是一個極其漫長并收效甚微的途徑,并不被行業看好。
“如果一個人真的喜歡籃球,付費意愿和付費渠道目前都已經不是問題。我們的付費用戶比例這個賽季增長還是很快的,2C增長更快一些,大概在20%—25%之間,比我們年初又上漲了很多。”趙國臣提供了目前騰訊體育不雅觀賽付費用戶比例的數據。而這些數據的增幅,變現的速度,已經比他們想象的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