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位于深圳市大鵬新區三溪工業路 12 號的葵涌空間材料中試基地內一條現代化柔性生產線前, 34 歲的光啟集團總裁劉若鵬笑聲爽朗。在他身后,由復合機、分切機組成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正源源不停地輸出薄如錫紙的超性能材料。技術人員按照差別的囊體產品性能需求,“反向”設計材料方案,在材料生產車間內完成定制化生產制造。

在中試基地的另一間實驗室內,一個身高近 3 米的巨大罐體是臨近空間環境模擬艙,技術人員正利用艙體測試材料的耐壓能力、密封性、抗低溫低壓等性能。這個成立于 2015 年初的基地,如今材料生產車間的生產能力可達每天1. 1 萬米,囊體生產車間加工能力可達每天 100 米。
采用柔性生產模式制作的材料經過傳送輥,在膠槽涂覆膠黏劑,經熱烘道、熱壓復合后,形成半成品或成品。這些具備超級強度的材料,乍一看與銀色的錫紙無異,“但它卻具有強度高、耐低溫、防腐蝕、防輻射、耐低壓、防紫外線和抗拉伸等功能,你的手指根本不成能戳穿它。”
這些厚度不足 1 毫米的超級材料可以用來制作臨近空間商用平臺——“旅行者”號的囊體。在劉若鵬的“深度空間”計劃中,“旅行者”號是一個可以飛到海拔約 20 千米處的超級平臺,“它可以在臨近空間這個人類尚未大規模開發的空白區域載人旅行,并完成各種低成本空間探測任務。”
去年的 11 月,劉若鵬帶著他的團隊在新疆庫爾勒地區的空曠地帶暗藏了大半個月,將自主研制的臨近空間飛行器“旅行者” 2 號放飛到 12 千米的高空中,距離他的飛人夢又近了一步。
馬不竭蹄的“飛人”
劉若鵬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飛人”。

5 月 14 月,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劉若鵬在論壇上提出了建立“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的倡議。
5 月 21 日,杭州,浙江大學全球創新創業論壇上,面對校友師長,劉若鵬分享了本身的創新夢。
5 月 24 日,廣州,劉若鵬與運營商討論,如何將航空器的技術與信息辦事、大數據、智慧城市結合得更好。
5 月 25 日,深圳,劉若鵬在葵涌空間材料中試基地接受記者采訪。
5 月26- 28 日,貴陽,劉若鵬在 2017 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展覽會上展示了以“云端”號空間大數據平臺等系列高科技產品為依托的“1+N”智慧城市創新模式,隨后趕往遵義“云端”號基地。
與此同時,光啟還在以色列建立了光啟國際創新總部,在新加坡建立了光啟亞洲創新總部,并投資了新西蘭、加拿大、以色列、新加坡的創新企業。
有時候,“飛人”劉若鵬經常在這個國家談完投資項目,時差都還沒倒完,又要馬不竭蹄地飛往下一個國家。
交付未來的全球創新共同體
“當世界步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階段,科技創新也呈現出全球性、跨國性、綜合性、交叉性的新特點?!磥怼侨蚧?,屬于每一個人,需要共同設計、共同實現、共同分享。只有整合各個面向‘未來’的創新,才能從整體上構建出‘未來’的全貌及體系。創造‘未來’既需要我們具備‘大企業’的資源以確保每個創新項目的投入,又具備‘小企業’的機制以激發每位創新者的活力。”
每每說起這個“全球創新共同體”的構想和實踐,劉若鵬的眼睛就會放出光,手臂的動作會遒勁有力,“深圳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置已悄然生變,在很多領域正由過去的追隨者,逐漸釀成引領者和首倡者。當前正逢全球創新進行時,可依托深圳為策源地,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打造全球創新共同體?!?/strong>
光一般的發展速度
8 年前,劉若鵬跟他的小伙伴成功研制出可以引導微波“轉向”的“隱形衣”,從而防止物體被發現。這一成果刊登在 2009 年 1 月 16 日的《科學》雜志,引起世人關注。
當年 26 歲的劉若鵬是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博士生。站在太平洋彼岸,這位在深圳中學完成高中學業的年輕人隱隱感受到了祖國經濟蓬勃發展背后日益強勁的創新脈搏。在其游說下,張洋洋、趙治亞、季春霖和欒琳等 4 位同在海外求學的年輕人一道回國創業。
2010 年,劉若鵬與其他 4 名核心成員組成主要研發“超材料”的光啟團隊,成為廣東省首批引進的國際一流科研創新團隊,在深圳這座創新之城開始了本身的追夢之旅?!叭∶鈫ⅲ馑际窍蛑袊鞔目茖W家徐光啟致敬,并以此勵志為中華科技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