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王者榮耀》的玩家都有一個習慣,輸掉一場排位之后都會吐槽一句「唉,都怪隊友是小學生」。當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更多的人認為《王者榮耀》里最坑的是女大學生才對吧。(另一個玩笑)
但就是因為與小學生們「走得太近」,《王者榮耀》在近期遭遇了一系列的輿論風波。
《王者榮耀》遭遇的輿論風波3 月 30 日,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了一篇轉自光明日報的文章「荊軻是女的?《王者榮耀》能讓小學生學好歷史?」,批《王者榮耀》歪曲歷史。這僅僅是一個開端,與未成年人有關的負面信息不停的接踵而來:
10 歲男孩玩《王者榮耀》充 5.8 萬;
每天開 8000 萬場 少年狂打 40 小時險喪命;
為玩《王者榮耀》,有小學生一月豪擲 2000 元;
……

以這些與「小學生」有關的社會新聞為兵器,無數媒體對這款游戲展開了規模宏大的輿論攻勢。一時間,《王者榮耀》等同于洪水猛獸。對于 80 后的玩家來說,這樣的情形或許并不陌生。十七年前,一篇標題為《電腦游戲 瞄準孩子的「電子海洛因」》的文章頒發,從此電子游戲在數年中被等同于「毒品」。
當年「電子海洛因」的定義不但改變了大眾對游戲看法,各種「網癮學校」也風風火火的辦了起來。他們在主流教育的縫隙中瘋狂生長,直到近幾年社會大眾才在主流媒體的報道中對它的本相有了更多了解——「網癮學校」在對「網癮」少年治療的過程中,采取的多是電擊、藥物、體罰等特殊手段。
這些報道讓不少做父母的人觸目驚心,可笑的是當年又有多少父母親手把本身的孩子送到「網癮學校」去電擊?只有正視游戲產業,類似的歷史才不會再重演。
你或許不知道的是,游戲產業發展到現在,在中國人,已經有 1/3 的人口都是游戲玩家,而中國游戲市場收入也已經達到了 1655.7 億人民幣(數據來自 2016 年《中國游戲產業陳訴》)。
的確游戲行業不完美——輿論風暴中被拿出來舉證的,有客不雅觀事實;在大眾看不到的產業鏈條中,還有刷榜、代充、侵權等等「裂痕」。但如果依然以「游戲危害青少年」這套陳舊的意識,將未成人面對游戲所存在的問題,簡單粗暴的歸結于某一產品,真的合適嗎?

(近年來,中國游戲市場銷售的變革)
關于游戲里的「小學生」,我們能做些什么?比擬較于一昧的「懟」《王者榮耀》,更多理性的聲音認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當然,作為游戲行業最賺錢的公司,騰訊也應該負起解決行業問題的社會責任。正如雪球專欄作家尹生在他的文章中所說:
你必需做得比用戶和法律要求的更多,,因為你創建了一個新世界,并從中獲益,你必需幫手整個社會學會如何治理它。
那我們就來看看,《王者榮耀》都做了什么?
在被人民網「懟」之前,騰訊已經關注到,作為一款風靡全國的手游,《王者榮耀》在未成年玩家中的影響力也在日益增長。對此,騰訊在本年 2 月推出了「成長守護平臺」。這個平臺最大的目的,就是協助家長對未成年人子女的游戲賬號進行健康行為的監護。這也是當前國內互聯網游戲行業首個面向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系統解決方案。

針對《王者榮耀》「歪曲歷史」的說法,《王者榮耀》也在嘗試向玩家,尤其是未成年人玩家輸出正確的三不雅觀——在游戲加入了「查看歷史上的 Ta」等功能,并推出了《榮耀詩會》、《煮酒論王者》、《王者歷史課》等傳播傳統文化的視頻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