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7 月 11 日消息, 2017 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為期三天。本屆大會主題是:廣連接、新活力、融實業。大會圍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分享經濟、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產業互聯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教育等熱點領域,舉辦 20 余場特色論壇,鞭策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創新融合發展。
本次互聯網大會,互聯網領域的領軍者、先行者、創新者和開拓者齊聚一堂。在開場的劍鋒對話環節,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北大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光華辦理學院院長張維迎,與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圍繞“互聯網時代下,傳統行業開啟新的探索與實踐”主題互動對話。
關于互聯網為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張維迎提出了三個不雅觀點,在談到企業家精神時還頻繁提到“共享單車”,從互聯網背后的人、技術,包孕物質、知識、本錢的支撐等進行了分析。他強調,互聯網精神是一種自由的精神,只有更多創業、創造自由,互聯網才能對實體經濟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一,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是一個互補關系,不是一個替代關系,特別要強調所有的互聯網都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離開了實體經濟,互聯網什么都不是。
第二,生活的進步,一是要建立生產成本,二是要建立交易成本,互聯網在這兩個方面,對傳統產業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一般說互聯網獲得信息容易,這是建立交易成本,更多的是建立了很多生產成本,包孕生產傍邊的辦理。
別的,互聯網對知識的生產影響非常重要,尤其是知識經濟,知識的生產速度變得非常重要。互聯網知識的生產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如果不在知識生產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中國的知識創造還會繼續落后。盡管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不夠。
第三,企業家精神。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是自發的過程,不是設計的過程,是企業家不停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企業家精神自發來發揮作用。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也是一種自由精神,如果事先規劃好這個能做、阿誰不能做,這個創新是不成能的。
如共享單車問題,政府規定那么多“最后一公里”,杭州、北京到處都有公共自行車,但并沒有做起來。企業家發現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投資者認為這也是有利可圖的機會,上百億地投資。這是產業發展的自然規律,類似的互聯網租車、網約車等。這些產業都不是能規劃出來的。“我們規劃再好、越多,對企業家精神的扼殺就越嚴重”。
在探討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條件時,張維迎認為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創新必需從從解決具體問題開始;完善的法治和產權掩護是至關重要的條件,“比任何補助、鼓勵都要重要”。鄔賀銓建設性地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改進:
第一,人才,過于單一的教育系統應該向著數字化轉型。
第二,跟上技術辦事。未來的產業,生產型辦事業可能比自己生產產品來得更重要、來得影響更大,這方面我們有差距。
第三,安適能力的提升。這方面不能僅靠自己這個企業的安適能力,還得有國家強有力的安適支撐。
第四,改革。鞭策企業轉型的前提是,政府要轉型。
第五,法律。關于數字交易誠信環境、智能化等法律法規的完善。(侯迪憬)
以下為現場實錄
(主持人:找鋼網高級副總裁、原著名央視主持人郎永淳)
主持人:第二環節將會是我們論壇的對話環節,以及主旨演講環節。今天互聯網大會有三個關鍵詞,跟互聯網的素質連接有直接的關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連接將會產生什么樣新的活力、將會怎樣重塑產業、怎么樣重塑經濟格局、怎么樣融合實業的發展,可能是我們今天大會重點要關注的話題。
接下來有請出兩位重量級嘉賓,就互聯網對于實體經濟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以及會對中國未來的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一起來做一個思想的碰撞,當然,更重要的是智慧的碰撞。接下來有請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以及中國互聯網協會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先生。
張維迎老師,您平時每天在互聯網上大概會花費多長時間?互聯網給你帶來了什么?
張維迎:我沒有算過,但是時間蠻多的,因為經常要查資料。
主持人:這個過程中,從您個人體會來看,或從經濟學家角度來看,互聯網給實體經濟帶來了什么或互聯網給經濟帶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