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公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的銷量,2316萬臺的出貨量和70%的環比增長,不但打破了滑鐵盧的魔咒,還順勢創造了季度手機出貨量的新紀錄。一時間,似乎阿誰風光無二的小米又回來了。
縱不雅觀整個手機行業,很少有廠商能夠在銷量持續下滑的情況下逃脫馬太效應,包孕曾經盛極一時的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無不如此。小米在經過長達兩年的低谷之后再次觸底反彈,不成謂不是一個奇跡。
重登高位的小米不缺少掌聲,也不缺少輿論上的贊歌,然而,雷軍及小米所需要思考的仍然是如何制止慣性思維帶來的陷阱。
小米的路還很遠
面對2316萬臺的季度銷量成績,雷軍在內部信中總結了逆轉的三個關鍵點,即技術創新和精細化辦理、新零售線上線下聯動、國際化業務發作成長。差別于三年前阿誰“初生牛犢”的小米,如今的雷軍對智能手機行業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最終能夠讓市場尊重的絕不是營銷模式,而是研發、辦理和渠道創新。
同樣,在銷量新高之后,雷軍對小米的未來也越發的自信,從兩年前不把銷量作為KPI,到如今重新制定了2018年一億部手機銷量的計劃,,野心不言而喻。然而在筆者看來,這絕非是小米的“輝煌時刻”,相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小米需要精簡產品線,并提升產品品質。
對于小米來說,第二季度的銷量突增絕非是偶然的,盡管在IDC的數據陳訴中,小米本年第一季度在國內的總出貨量僅為930萬部,市場份額占比為9%。從2016年開始,小米陸續挖來諾基亞、摩托羅拉、高通等公司的高管,利用這些人脈資源帶來了LG、索尼、東芝、高通等元器件供應渠道。此外雷軍本人親抓供應鏈管控,著手芯片、屏幕、電池等主要供應鏈的鋪設,甚至通過上下游資源整合,特別是處理器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一改小米產能不足的局面。
但問題仍然存在,在紅米品牌上,小米的產品線依然很臃腫。眾所周知,華為、小米、聯想等在千元機產品上均有ODM貼牌的行為,紅米系列的多個型號也仍在延續這種合作關系。在2018年一億部的計劃面前,小米是否會加強對紅米系列出貨的依賴,進而陷入低價低品質的泥潭而無法自拔?這是小米未來面臨的陷阱之一。鑒于華為、OPPO等友商的成功經驗,小米或應縮減產品線,提升產品品質,并在營銷上給予側重,切莫在性價比的慣性思維下越走越遠。
其次,重點發力高端系列,鞏固已有品牌優勢。
小米的品牌劃分是成功的,小米代表了高端系列,而紅米成為中低端的代名詞,這既掩護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又保證了必然的出貨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米是幸運的,華為、OPPO、vivo的主要戰場已經轉移到3000元擺布的高端系列,為小米在千元機市場留出了更多的空間,可以說2316萬臺的銷量背后,紅米品牌功不成沒,但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低價手機倒霉于品牌塑造,小米曾希望借助小米Note2、小米MIX、小米6沖擊中高端,但現實是,紅米卻仍是撐起其銷量的主力。
小米的另一個幸運在于對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市場的布局,而且已經嘗到了新興市場的甜頭。據Canalys發布的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陳訴顯示,本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取得了400萬部的出貨量,以1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
但幸運背后同樣暗藏著危險。一方面,小米去年在全球申請了 7071 項發明專利,獲得了 2895 項專利授權,可這些創新在小米高端系列的感知并不明顯。即即是凝練了小米技術研發的小米MIX,所謂全面屏、陶瓷聲學系統等在實際使用中仍有很多痛點,且與主流用戶體驗相悖。另一方面,印度等新興市場往往落后國內三到五年的時間,中低端產品的嚴重滲入,對小米系列的布局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換言之,高端產品勢須要從用戶體驗出發,品牌與產品同時進行,切莫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出貨量犧牲掉品牌,小米在未來能否制止這個陷阱還不得而知。
再次,嘗試開放的渠道策略,制止抱殘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