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信董事局主席葉簡明提出了“為天地補缺”的“至善”追求、“合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等思想,在“企業道”做出了開拓性探索,頗給人啟迪。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元認為中國企業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一、 1980 年代的“比膽”階段,誰膽大敢下海做生意誰賺錢,由傻子瓜子年廣久開始,登峰造極的是牟其中。二、1990- 2000 年代“比術”(經營辦理技能)的階段——膽+術的競爭,以術統膽,典型的如史玉柱的腦黃金和聯想的技工貿,而今“腦白金”和聯想的衰落已說明僅僅靠辦理之術,已經無法擁有優勢競爭力了。三、 2010 年代開始的“比道”階段——道+術+膽,以道把握術和膽。這是中國企業已經身處國際化充分競爭,在術的競爭已經國際尺度化、同質化后,只有以“中華之道”統御“西方的術”,才能創造后來居上的新競爭優勢,成長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跨國公司。其典型如中國華為、中國華信。
“企業道”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價值不雅觀,道可分為善道、邪道、蠻橫等等。“邪道”乃投機人性之惡,快速致富,但最終會引起社會厭惡抵觸;“蠻橫”多靠強勢特權,以勢壓人,巧取豪奪,但最終不免在權力配景變遷后,容易在表里交困中崩潰。而“善道”則是滿足國家社會的合理需求,先成就別人再成就本身,這在同仁堂等百年老字號基業長青中已曾得到證明。
中國華信董事局主席葉簡明提出了“為天地補缺”的“至善”追求、“合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等思想,在“企業道”做出了開拓性探索,頗給人啟迪。故此,我們將他的講話略加梳理,即以下均為葉簡明講話節選,以饗讀者。
掌握財富首先要掌握本身的心
民營企業要辦理得好,只有用兩個措施:第一,要建立強大的后臺,制定好尺度。沒有強大的后臺是做不可事的。第二,后臺制定好尺度以后,前臺可以本身去發展,自身可以光明正大地去獲取利潤。如果只靠辦理制度,制度最后也會形同虛設。
民營企業的辦理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制度化的辦理,一種是人管人。人管人很重要的就是文化,這個文化就是讓人的心能歸位,如果心不能歸位,人就會肆無忌憚,制度也就管不了人。
所有的掌控力,首先要能掌控本身,而不是能掌控別人。財富也一樣,你掌控不住的都不叫財富,只是數字罷了。
精神的力量是最高的力量
人類五千年文明發展史就是矛盾斗爭史,都是在不停地矛盾變革和對立統一之中,最后是一個標的目的。凡事只要你的念頭一動,要么是兇,要么是吉,是陰陽互動的。吉的同時帶著兇,但即即是兇也是能逢兇化吉的,怎么化?它就是一個標的目的。任何事因為有了矛盾就有變革,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災難就是兇,只有調整標的目的。這個標的目的最后能不能逢兇化吉,依靠的是底蘊,就是靠善的積累,靠精神的力量。最高的力量是什么?就是你一個念頭、一個想法,沒有都會釀成有,心想事成。
人與人的差別,就是你能不能比別人更加勇敢、比別人更包容、對別人更有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如果一個人,你的術非常多,但不慈悲,你必然會釀成魔;如果你有慈悲之心,同樣是術,你這個人的力量就比較大,哪怕開始走錯了,最后都會往善的標的目的發展。這也就是我們“由力而起,由善而達”的文化。
沒有比善更高的境界
菩薩是什么?菩薩是我們翻譯過來的,菩薩在梵文里就是兩句話,第一,開悟的人,實際就是懂得天人合一的人。第二,開悟之后有慈悲之心的人,如果他沒有慈悲,開悟了反而是壞事。神和魔就是這樣,開悟了可能是神,也可能是魔,但是因為有慈悲,就釀成神,釀成菩薩了。所以菩薩是開悟并有慈悲之心的人。古代講大學之道,大學之道最終是什么?就是在于明明德,最后止于至善。世界上最終的東西就是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境界。

人最大的至善是為天地補缺
人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是至善,是為天地補缺!每個人到這個世界上都有必然的使命,像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是非常有價值的,如果沒有農民,人們就沒有吃的。報答什么能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會有生命體?所有生命體自己就是有價值的,他所從事的事都是為價值辦事的。
名、權、利都是工具,每個人知道本身的價值,把事做成了,名、權、利自然會追隨你。如果事做欠好,名、權、利都不會有,即使暫時有了也留不住,不會長久。所有的財產、名利都是空的,就像清朝末年溥儀退位被趕出皇宮,后來再把皇宮還給他,他不敢住,最后本身退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