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天價交易,將萬達、融創中國以及樂視拴在了一條繩上。
11日早間,融創公告,融創房地產作為買方,與大連萬達商業訂立框架協議,將收購萬達商業下屬13個文化旅游項目公司91%權益及76家城市酒店100%權益,代價為人民幣295.75億元和335.9526億元,合計631.7026億元。
此前不久,樂視的“散場”還令外界唏噓不已,近日輿論的焦點就轉移到王健林“出錢自賣”的層層玄機之中。只是這兩者時間上的前后銜接,難免讓這場交易背負更大的懸疑,尤其是孫宏斌。
從“救援”樂視到賈躍亭“出走”,孫宏斌“不參與辦理”時的道義凌然,已經基本轉變為毫無懸念的下一個樂視網董事長,僅僅半年時間,“曲線圈地”就附贈了基本整個樂視的核心資產,要說孫宏斌當初沒有入主樂視之心,恐怕也沒人信了。
尤其是前段時間,樂視面臨分崩離析,孫宏斌的“道義”不但是冷眼傍不雅觀,還加緊步伐勾搭上了萬達,以數倍于樂視援助金的大手筆,快速接盤王健林的文旅項目和酒店,明擺著利益到手,即使有錢也不救樂視的意思。
當然這場喧賓奪主的“戲碼”根源還是樂視自身的問題,只能說孫宏斌抓住了這個投取時機。不過風頭正盛之時,融創未必就能借此直逼房地產龍頭老大的位置,甚至這場交易自己的疑慮就是風險之一。
萬達的“取舍有度”和融創的“財大氣粗”可能都是假象
交易公布后,11日萬達酒店發展的股價迅速被拉起,漲幅超過150%,盡管隨后其股價開始回落,最終以0.85港元報收,但全天漲幅仍有46.55%,領漲所有港股。
同時,融創中國頒布頒發復牌后,低開1.3%后出現直線拉升走勢,最終收漲13.65%,報16.82港元,成交21.08億港元。而融創中國停牌前總市值僅577.6億港元,復牌后,市值達656.5億港元,市值驟增78.8億港元,和此前被樂視扳連的狀況截然相反。
從市場反應看,這似乎是場雙贏的買賣。一方敘述著萬達商業沖擊A股的正當理由和堅韌決心,絲毫不提及圍剿迪士尼的“鴻鵠之志”,另一方則獲取萬達大量容易變現的可售土地,還不忘炫耀一下“哥還有錢”的底氣。
不過這或許只是外貌現象,萬達的“取舍有度”和融創的“財大氣粗”都值得揣測。
一則,為了上市,萬達的代價不免難免也太大了些。在此之前,文旅項目一直被王健林視為狙擊迪士尼的利器,雖然讓“迪士尼賺不了錢”不免難免有些夸大,但足以證明其對萬達的重要性。而如今王健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接給了孫宏斌這么一個“優惠”大禮包,還要本身出錢,其中也許不止為了輕資產。
況且,有相關人士稱,一般情況出售60%的股權就可以實現“出表”,達到資產由“重”變“輕”的效果。因此,要實現資產“減重”,萬達其實并不必然要把這部分優質資產以這么優惠的價格出售,如果只出售60%的股權,萬達每年還可以分配到40%的利潤,這樣似乎更劃算一些。
二則,融創負債率已經高達120%,再加上100億的永續債務,升至208%,而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萬達商業的資產負債率為70.61%,這種情況下,一個負債率如此之高的企業去收購負債率為70%擺布的企業的資產,這自己就有很多想象空間。再加上,前段時間萬達股價驟跌,據傳是各大銀行拋售,這兩件事前后發生,不免難免不令人浮想聯翩。
再者,即使要買,又為什么選擇融創呢?因為融創有錢?這倒未必。
據騰訊財經所述,梳理融創2016年年報發現,截止2016年12月31日,融創公司賬面現金約698億元,除卻178億元的受限資金之外,融創可由自由支配的現金約520億元。不過,520億元非受限資金傍邊,僅46億元來自經營業務收入,其他近400億元歸因于借貸收入。
也就是說自有資金一說不靠譜,賬面上還趴著900億現金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針對這些問題,有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這筆交易不能排除有“名股實債”的可能,也就是說,看似萬達將上述資產賣給融創,實際上可能是“緩兵之計”,度過眼前的資金困局,將來也許還會溢價買回上述資產。即使如此,融創還是賺了。
不管萬達或融創如何劃分利益,不得不承認,雙方的合作已經帶來積極效用。
瘋狂攪動房地產市場,融創的資金鏈風險惹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