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 年共享單車以“解決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的宣傳語正式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一開始共享單車主要出現在校園、地鐵口附近,為學生和白領提供自行車共享辦事。隨著本錢的強勢入局,共享單車在 2016 年迎來爆炸式擴張,目前共享單車已經成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成為了“新四大發明”之一。
比擬之下,共享充電寶在 2017 年 3 月出現,因為“國民老公”王思聰的一條伴侶圈爆紅網絡,是本年互聯網當仁不讓的網紅項目。一個是成名已久的霸主,一個是風頭強勁的新貴,后來者共享充電寶能否比肩共享單車,不妨事從五個角度進行解讀。
PK本錢熱度,共享單車吸金集中于兩大平臺,共享充電寶卻各處開花
如果要論鞭策共享單車發展的第一動力,非那些瘋狂的本錢莫屬。據公開資料顯示,在摩拜單車頒布頒發完成超 6 億美元E輪融資的半個多月后,ofo小黃車正式頒布頒發完成E輪融資 7 億美元。目前,共享單車行業融資總額已達數百億人民幣。
不過,當前的共享單車領域,雖然小藍單車、hellobike等平臺也獲得了上億元的融資,但是比擬ofo和摩拜兩大平臺而言,其他共享單車的融資規模卻幾乎不值一提。
而共享充電寶在 2017 年初的短短兩個月,就獲得 11 筆融資,行業內融資總額高達 12 億元,是 2015 年共享單車融資效率的 5 倍。聚美陳歐更是直接放話,對街電的投資無上限。
共享充電寶能吸引本錢大面積流入,一方面,投資者認為共享充電寶會成為剛需;另一方面,隨著共享單車行業日益興盛,“兩超”格局的出現,此時本錢想要進入共享單車行業難上加難。而錯過了共享單車投資快車的投資人,更青睞與共享單車盈利模式相似的共享充電寶。在投資一片叫好下,投資者紛紛投資,整個行業產生了蝴蝶效應。
從砸錢數量來看,共享單車是共享充電寶的數倍,這也反應了它們在成本上的關系。不過,比起當年的共享單車,現今的共享充電寶更加瘋狂,,隨著市場壁壘的逐漸成型,行業門檻升高,后來本錢又會慢慢向其中的某幾個平臺集中,而這又會重復共享單車現在的狀況。
PK用戶,規模和增速曲線不約而合
本錢之后,自然要看用戶的規模和增速。 2016 年年底大熱的共享單車仿佛一夜之間就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各大城市路邊都排滿了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據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2017Q1 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陳訴顯示, 2016 年中國共享單車市場規模為12. 3 億元,預計在 2017 年將達到102. 8 億元,增長率高達735.8%;而用戶規模為0. 28 億人,預計在 2017 年將達2. 09 億人,增長率亦有646.4%,中國共享單車市場將繼續連結超高速增長。
比擬之下,共享充電寶也不甘示弱。在低門檻和共享經濟的誘惑下,隨著本錢的強勢入局,共享充電寶的發展也相當驚人,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Q1 中國共享充電寶市場研究陳訴》顯示, 2017 年共享充電寶預計用戶規模將達1. 04 億人,增長率為225%。
從用戶增速來看,共享充電寶較高的增速除了和大面積的布局有關外,還和用戶對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關,這一點和共享單車不約而合。更為巧合的是,在這兩份陳訴里,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的增速都是在 2017 年達到頂峰,隨后增速放緩,這與市場趨于飽和狀態不無關系,也就是說, 2017 是發力的最后一年,也是市場規模逐漸不變的一年。
從歷史發展來看,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又有著不太一樣的軌跡。 2014 年,共享單車誕生, 2016 年,共享充電寶開始走向市場。也許是看到了共享單車的成功,后來者共享充電寶適得其反式的擴張讓本身提前與共享單車會師,只是軍隊規模上少了一半。
這從用戶規模便可證明,2. 09 億與1. 04 億的對比說明共享單車的市場更大,這與共享單車帶來的有趣價值體驗難以分開,顯然,共享單車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要高一些,或者通俗地說,更有用一些。
總的來說,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的擴張速度都相當驚人,但共享單車起步較早,所以后來者共享充電寶未來仍然擁有反超的可能。
PK使用頻次,共享單車贏在個性化,略勝一籌
此外,使用頻次也是衡量實力的重要指標。從使用頻次看,據艾瑞咨詢的最新數據顯示, 2017 年 5 月,ofo單個用戶日均使用次數為5. 49 次,摩拜為3. 79 次,小藍單車為2. 49 次,說明共享單車在長達一年多時間的大規模鋪貨后,已經成為了不少用戶短途出行的首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