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消息,近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了 2017 年全球 500 強公司的名單,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有限公司雙雙入圍。阿里和騰訊成為繼京東之后入圍全球五百強的別的兩家互聯網公司。
去年,京東以288. 47 億美元的營收額首次入圍全球 500 強,位居第 366 位。騰訊和阿里巴巴遺憾未能入圍。去年入圍的中國公司有 110 家,國家電網以3296. 01 億美元的營收高居第二。華為以628. 52 億美元的營收額位居第 129 位。聯想位居第 202 位。萬科和恒大首次入圍,別離是第 356 和第 496 位。
到了本年,共有 115 家中國公司入圍,國家電網穩居第二,其他幾家公司的排名多有上升,華為升至第 83 位,成功挺進前百。京東則上升至第 261 名,萬科和恒大別離升至第 307 和第338。在新入圍的幾家國內公司中,最受矚目的,莫過于阿里和騰訊。阿里以235. 17 億美元的營收居第 462 位,騰訊則以228. 7 億美元的營收位居 478 位。國外的公司中,沃爾瑪連續四年位于榜首,蘋果公司蟬聯第9,其競爭對手三星位于第 13 位,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軟各為第26、65、 69 位。本年首次上榜的Facebook位于第 393 位。在過去的一年中,阿里和騰訊營收表示優異,進入世界 500 強是板上釘釘的事。隨著阿里和騰訊的入圍,世界五百強中共有六家互聯網公司,中國和美國各占一半(美國的三家為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

現在才入圍,是騰訊阿里不行嗎?去年,《財富》雜志公布世界 500 強名單時,騰訊和阿里都沒有入圍,反而是虧損的京東入圍了,一時間引起廣泛討論。去年這兩家公司未能入圍的原因是營收數字并不突出。而《財富》雜志的評比尺度,最注重的就是營業收入。作為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盡管阿里和騰訊在利潤上早已超過許多世界五百強公司,但是兩家公司的營收數字并不成不雅觀。阿里在 2015 年的營收只有122. 93 億美元,騰訊也只有158. 4 億美元。而去年世界五百強的最后一名,英國耆衛保險公司,其營業收入也有209. 23 億美元。
從上世紀 90 年代起,《財富》雜志就開始真正意義上地評選全球 500 強了。該名單也成了國內約定俗成的“全球最大的五百家公司”。但是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像阿里和騰訊這樣低營收,高利潤的公司,也有像京東這樣高營收,但還是虧損的公司。在評價互聯網公司的時候,《財富》的評選尺度,不免難免顯得落后了。在上個世紀,營收高的公司,其利潤也比較高。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營收高的公司,卻不必然盈利。
別的,差別的公司,其營收含義也不盡相同。京東在計算營收的時候就把本身的流水都算作營收。再加上雖然與阿里同為電商,阿里做的是平臺,而京東更多的是做本身的生意,因此,京東會有巨大的營收數字,從而在 2015 仍然虧損時還能入圍五百強,在稱不上盈利的 2016 年,排名也比阿里靠前。從盈利上看,而在 2015 年,阿里的盈利就已經達到39. 23 億美元了。按照《財富》的數據, 2016 年,阿里的盈利更是高達64. 9 億美元。京東則是將虧損從14. 92 億美元降到了 5. 73 億美元。此外,京東的GMV(網站成交金額)更是沒法與阿里的想提并論。 2015 年,京東全年GMV落后阿里已經到達到了 24880 億元人民幣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阿里和騰訊的收入利潤比都是非常高的。使用《財富》 2016 年的數據計算,阿里和騰訊的收入利潤比別離為27.6%和27%。本年的五百強名單中只有Facebook以36%的比率超越這兩家公司的,即使排名第一的沃爾瑪也只有2%。
在現在經濟環境下,營業收入,雖然在必然程度上,,能反映企業的規模,但已經不再適用于所有的公司了。除了營收,市值也是反映一家公司的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上市公司的市值代表了其在本錢市場的實力,股民對其未來潛在價值的認可程度。即使有的公司目前營收和利潤一般,但在未來可能有很高的價值,其市值也會相應較高。它在必然程度上,反映出了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公司的可持續盈利能力。下圖是阿里和騰訊這兩年的市值變革,橙色曲線代表阿里,藍色代表騰訊。騰訊這兩年的市值變革較為平穩。而阿里從 2014 年 9 月上市以來,一路高歌后就遇到了連續 10 個月的震蕩下行。這與其上市時造勢太過,股票發行價格偏高有關。別的,也與淘寶假貨、經營的合法性、納稅等方面有關系。但一年后,阿里股價呈現上升態勢,與騰訊的增長曲線幾乎重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