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年已經過半,各大手機廠商透過各種方式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第三方調研機構也適時發布了H1 的調研數據。和年終陳訴有所差別,年中陳訴的氛圍總要融洽得多,一是賽程剛剛過半,且勝負未分,二是作為旺季的下半年似乎更值得期許。
在某種程度上,年中的成績單決定了手機市場全年的走向,喜憂參半的數字背后,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在努力刷新自身的存在感。一邊是競爭日趨激烈的存量市場,一邊是消費升級引發的新一輪卡位戰,比擬于品牌知名度、第三方指數等,在 90 后和 00 后作為消費主力軍的當下,存在感一詞或許更能形容手機廠商的處境。
維持存在感的方式有很多,外貌上是手機廠商的品牌營銷、公關傳播以及粉絲運營等手段,但最底層的因素仍然是產品,這是影響消費者認知的直接媒介。相應地,產品布局上的策略、規劃或者說藝術,也直接擺布了手機廠商的存在感。
案例一:是是非非的機海戰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機海戰術”是一個不太友好的策略,原因與三星、華為等在 2014 年之后的“精兵簡政”不無關系。然而,機海戰術卻是占領新興市場最為有效的手段,即便國內已經進入存量市場,仍然有一些廠商在延續這一做法。

小米即是一個特例。從最早的爆款模式到如今高中低端的全線布局,小米走了一條與主流品牌相左的發展路線,卻也是機海戰術在上半年最有力的背書。從小米公布的第二季度出貨量來看, 2316 萬臺的成績和70%的環比增長創造新高,雷軍更直陳小米是第一家在銷量下滑后實現逆轉的手機企業,再一次風光無兩。
小米的逆轉和機海戰術不無關系,一是華為和OV將競爭的重心轉向 3000 元以上的高端市場,小米在中低端市場缺乏強有力的競爭者;二是印度等新興市場開始成為小米重要的出貨市場,尤其是紅米系列龐大的產品線和重性價比的打法,非常有利于小米在印度這樣的增量市場站穩腳跟。機海戰術意在滿足差別梯度的用戶需求,如果產品布局得當,也有機會成為市場上的贏家,至少規避了發力單一市場的風險。
魅族似乎缺少了小米的那份幸運。阿里注資后的魅族在 2015 年初步試水機海戰術,當年的銷量暴增350%,也增加了魅族在 2016 年繼續踐行機海戰術的決心。僅 2016 年魅族就發布了 14 款手機,可換來的不是銷量上的更上一層樓,而是一年半時間內超過 13 億元的虧損。特別是在高端市場的競爭中,魅族近乎慘敗。
2017 年上半年的魅族嘗試調轉船頭,將魅族和魅藍品牌拆分,和小米與紅米的品牌劃分有著相同的邏輯。魅族改變機海戰術之后能否回暖暫且豈論,小米最新發布的小米5X和紅米Note 4X高配版的價格梯度并不明顯,打著雙品牌的幌子,繼續著機海戰術的路線,對魅族來說才是最可怕的。終究小米已經開始在銷售渠道和供應鏈上下功夫,對于其他選擇機海戰術的手機品牌來說,以此來刷新存在感并非易事。
案例二:屢試不爽的雙旗艦
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在高端機型上探索雙旗艦的布局,蘋果在推出Plus系列后,iPhone的雙旗艦策略已經延續了 3 代;同樣的還有三星,盡管Galaxy Note7 出師倒霉,,并未影響三星在高端機型上“Galaxy S+Note”的選擇。

而在國內市場,華為在 2014 年砍掉80%以上的機型后,逐漸形成了P系列和Mate系列的雙旗艦布局。在華為公布的上半年業績中,Mate9 系列發貨量超過 850 萬臺,P10 系列超過 600 萬臺,不成謂不可功。但先入者的屢試不爽,會成為其他廠商或品牌信奉雙旗艦布局的理由嗎?
脫身于華為的榮耀同樣是雙旗艦戰略的擁躉,在 2016 年相繼發布了榮耀V8 和榮耀8,進入 2017 年后又先后發布了榮耀V9 和榮耀9。據賽諾發布的中國手機市場H1 數據顯示,榮耀以2634. 6 萬臺銷量、366. 03 億元銷售額領跑互聯網手機行業,超越小米坐穩互聯網手機第一的位置;具體到兩款機型的表示來看,在本年的京東 618 電商節上,榮耀V9 奪得手機累計銷量單品排行(2000- 2999 元)冠軍,榮耀 9 奪得 6 月 18 日新品手機單日銷量冠軍。在雙旗艦布局上,榮耀稱得上是又一成功案例。
不過,雙旗艦布局并非是戰無不勝的撒手锏,早期的“中華酷聯”陣營中,摒棄機海戰術的并非只有華為一家,聯想、中興等也嘗試過清晰的品牌策略,不乏雙旗艦布局的嘗試。以聯想為例,早期在P系列和VIBE系列上發力,隨后是VIBE系列和樂檬系列,收購摩托羅拉后寄希望于Moto X和Moto X Pro,以及現在的Moto Z和Moto Z Paly,聯想每況愈下的市場份額也宣示了其雙旗艦策略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