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城南竹匠
移動互聯網好像流行著一個不可文的規律,“工具做好了就會去做內容,內容做好了就想做社交”。這些年,做地圖的日夜思考著怎樣把內容加載上去,支付寶嘗試做社交不知道是第三次還是第四次了,還有今日頭條打造了微頭條在社交上不停嘗試.......
解決了生活工作中的功能性需求外,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和交流才是最素質的需求,這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記錄人類情感的內容和基于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社交,后者更加直接,頻度也更高。
1,單向度的內容消費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說工具是酷寒的,缺乏互動和交流的內容也是沒有活力的。小說、視頻、漫畫、游戲......每一種內容形式只是創作者個人意志的表現,即使內容消費者深入到作品中“與作者對話”,但是這種對話也只是單向度的,很難產生互動,更遑論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
內容消費的不流通,造成了每種內容形式都是一條單行道,內容之間的平行并行,很難連成片,內容也就失去了活力。國內最先打破這種隔閡的是微博。微博的興起,使人們第一次與本身的愛豆這么近,第一次讓人們發現,還有這么多跟我“志趣相投”的人。
當然,微博是借助大小公知們興起的,在形成監督社會的輿論場的同時也給自身帶來了隱患,監督社會的輿論場被打擊后,微博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不知何去何從。當然,借助泛娛樂勢能崛起完成二次復興,微博也最終找到了本身的路。
但是,微博終究屬于社交產品,在 140 字的限制內,很難產生優質的內容,雖然后來可以發布長圖文了,這與我們說的內容還是紛歧樣,所以發展路徑也不太一樣。當然,借助粉絲高度忠誠和熱血的娛樂和體育話題,微博平臺再次活躍,這給了鉆研內容如何轉向社交場景的產品經理們一些啟示:泛娛樂是激活社交的一劑良藥。
回過頭來看,QQ瀏覽器圈子的逐漸興起,也正是抓住了泛娛樂這條主線。在泛娛樂戰略的指導下,QQ瀏覽器憑借“器哥大魚船”和“高能興趣班”不停活躍已有興趣用戶,成為打破單向度內容消費的成功嘗試。
2, 9095 后興趣的圈層化
年輕人基于興趣聚集的特性,在現階段呈現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人們的興趣往往起源于身邊的人,伴侶、家人、同學、同事,一件挺酷的事可能激起對于某事的興趣,一開始接觸的興趣層次比較淺,比較泛也比較大眾,隨著興趣的發展,淺層次的興趣已經很難滿足需求了,興趣會往更細分和深入標的目的發展,興趣越細分越深入,越有共同語言,同好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圈子。
所謂“二次元”、“宅文化”其實是一個相當垂直的文化群體,每個分支都又有細分,漫畫分日漫美漫國漫,,美漫又分漫威和爭議聯盟,正義聯盟又有超人和蝙蝠,蝙蝠又有諾蘭電影派和漫畫原著派,每個細分領域彼此關聯,又有很厚的次元壁,如何筑巢承接這些細分興趣,對于圈子來說尤為重要。
而現階段,大多數興趣圈層的運營都是利用降維運營的方式,高質量的小眾圈層對外圍輻射能力較強,一旦種子用戶聚集足夠強大,便開始想周圍小白用戶輻射,如何滿足小白用戶的需求,成為了產品必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此配景下,內容型的社交平臺成為 9095 后興趣聚集最常見的場合。當然現存的興趣平臺多少都存在以下問題影響圈層發展:1,無匹配的原始內容供消費;2,無法滿足細分興趣的差異化功能和辦事;3,廣告和營銷氛圍太濃。
從目前來看,內容+社交模式的平臺有三個最典型的代表:微博、知乎和QQ瀏覽器。微博從一開始就是社交平臺,慢慢用內容和話題來沉淀用戶;知乎是用戶UGC內容與社交強綁定;而逐漸興起的QQ瀏覽器“圈子“利用版權內容與社交場景,深耕興趣圈層和原創內容分發,正逐步被市場認可。
3,攪動內容消費平臺的“鯰魚”
社交永遠是第一剛需,在這一點上,阿里和騰訊的認知高度統一。
阿里系產品也也在不停向工具平臺、電商平臺上加載社交元素。支付寶近年來多次嘗試社交未果,而手機淘寶也在慢慢向社交滲透,“微淘”和“問大家”目前來看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本年的手機淘寶是建立生態的一年,我們正在走向社區化和內容化,而且向生活消費去延伸。”
社交成為了攪動內容消費平臺的“鯰魚”,它不但增強了內容消費者的活躍度,同時也成為向內容消費轉化的一個入口。用戶進入手機淘寶瀏覽時,他們已經從消費產品逐漸過渡到消費內容,消費升級讓他們更在意這個過程中的體驗,購買路徑從簡單的搜索,釀成在內容中發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