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北大學一大四學生利用學校食堂創辦一間共享廚房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版,受到網友熱議。據悉,共享廚房每使用一次收費 10 元,為保證學生的用餐安適,食材均由學校食堂嚴格審核,網友體現終于不消“提心吊膽”在宿舍偷偷煮火鍋了。
其實在共享經濟還未大熱之際,共享廚房這一共享經濟形式就已經悄然誕生,但是那時候的人們對于共享廚房這一概念還不太認可,直至本年 8 月份共享廚房進軍校園,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而且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
從私廚共享到觸達高校,共享廚房形式多樣
早在 2013 年,共享廚房這一模式就已經出現,最初涉及這一行業的是一種連接家庭廚房和都市白領的餐飲O2O共享平臺,為的是讓吃膩了小餐館的都市白領嘗到“家的味道”,同時退休在家的姨媽們也可以通過為這些都市白領做飯菜賺到一些外快,當時平臺一經推出,就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例如“媽媽的菜”、“丫米廚房”、“蹭飯”等平臺業務都有涉及家庭共享廚房,它們也都曾經歷過生意輝煌的時刻。數據顯示 2014 年底“媽媽的菜”就拿到了數百萬元融資,此外“丫米廚房” 2015 年初拿到了IDG千萬級天使輪融資,“蹭飯”也曾拿到過近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融資,可見其實力均不容小覷。據不完全統計,從 2014 年底到 2015 年上半年,國內出現的私廚共享平臺多達十余家,且遍及受到本錢青睞。
不過好景不長,由于平臺雇請的姨媽們所能供應的菜品有限和菜品品質的不統一,導致平臺的流量受限,使得正在探索盈利模式階段的私廚共享平臺們難以實現盈利目標。同時,盈利模式的不清晰造成了平臺生命的脆弱性,許多私廚共享平臺均存在成本高、客單價低和利潤少等問題,因此一旦資金鏈斷裂,平臺們極易死去。據了解, 2015 年 8 月“媽媽的菜”就已頒布頒發暫停運營,另一同類平臺“媽媽味道”也于 2016 年 2 月黯然出局,直至本年 2 月份,曾經紅極一時的私廚共享平臺僅剩下兩位保留者。
別的一種共享廚房形式則是為快速崛起的餐飲外賣平臺提供場地和運營辦事,類似于企業孵化器的共享廚房。此類共享廚房依靠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租賃場地,分割成各個獨立的廚房檔口,出租給外賣商戶獲得收益,同時,平臺還提供運營辦理、品牌打造、數據分析等一系列配套辦事。
據悉,目前國內具備必然規模的此類平臺有熊貓星廚、隱食紀和餐予者等等,這些平臺均有不俗的潛力。這種廚房共享的模式能為商戶簡化開店流程,降低開店運營成本,提高外賣員取餐以及配送的效率,而且具有可復制性。同時,設備完善的共享廚房還能降低進入行業的壁壘。截止到本年 5 月份,隱食紀在南京匯集了 30 多家外賣品牌,熊貓星廚共在北京鋪店 18 家,在B端市場已經積累了必然的品牌影響力。
除了上述兩種模式之外,共享廚房還有一種辦事于高校學生的形式,只要學生提前在共享廚房的公眾號后臺留言預約,每人交 10 元使用費,帶上本身的食材就能使用共享廚房過一把“廚癮”。據悉,這一高校內的共享食堂雖然目標定位在本校,但是也有其他學校的學生過來嘗鮮,尤其經過網絡曝光之后熱度逐漸上漲,這種新型的廚房租賃方式受到學生的歡迎。
進軍校園打破常規,共享廚房為學生提供熬煉平臺
眾所周知,考慮到學校宿舍用電的安適問題,全國大部分大學宿舍均明令禁止學生在宿舍使用如電飯鍋、電磁爐等大功率“違規電器”,也就意味著學生無法在宿舍做飯菜,絕大多數學生只能選擇學校食堂或者依靠外賣解決吃飯問題,想要吃到本身做的食物基本不成能,而湖北大學出現的共享廚房正好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同時也為學生們帶來必然的福利。
一方面,共享廚房為小型的同學聚會提供了新去處。據了解,一般學生會在同鄉或寢室聚會、生日派對等聚會場合想到共享廚房,這種新型的聚會方式不但增進了群體之間的凝聚力,同時也是差別地區的學生之間一種文化交流和互動的過程。
另一方面,共享廚房成為了學生熬煉廚藝的平臺。大學生動手做菜,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提升學生離家在外的自我保留能力,這是本質教育的表現,也是互相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據了解,開業初期的高校共享廚房由于宣傳不到位導致客流量不久不多,但一經網絡走紅之后客流量有明顯增長,此種廚房共享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平時在學校接觸不到的廚藝熬煉平臺,學生從中既能體驗到分享美食的快樂和傳遞友情,如果能實現長久運營下去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福音。
剛火沒多久,便袒露利益鏈條的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