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HUAWEI P9 到本年的HUAWEI P10,華為攜手徠卡持續升級手機攝影技術,為全球消費者帶來高品質的攝影體驗。不知道小伙伴們有沒有很好奇華為和徠卡到底是怎樣走到一起的呢,合作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什么,還有最后究竟突破了什么?今天本君就一次性給大家揭露獨家內幕,滿足好奇寶寶們的求知欲,準備開車了,坐穩!
從 2000 年 11 月SHARP在日本發布第一支拍照手機至今,手機拍照已經成為了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天有數以億計的照片上傳至社交網絡進行分享,其中絕大部分的照片來自于手機。手機拍照有獨特的優勢,便攜、永遠在線、隨時分享。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圖片自己就是多媒體信息最有效的傳遞載體。人們用手機記錄本身生活中每一個值得留戀的瞬間。所以,手機拍照的體驗,就成了手機行業最重要的競爭陣地。
手機拍照最重要的評價尺度,就是照片的品質。手機的拍照機構,就是一部縮小版的數碼相機,雖然物理尺寸對手機拍照的成像品質上有天然的制約,但是由于近年數碼影像處理技術飛速發展,手機的數字信號處理能力大大提高,所以手機拍照的影像品質也得到飛快的提升,逐漸取代了常見的便攜數碼相機的地位,直逼準專業的單反和微單相機。依托著強大的手機處理能力,各個廠家在這個領域各顯其能,一時間,大像素、高分辨率、各種濾鏡、光學防抖、自拍美顏、超級夜景……在提升成像本質的同時,也極大豐富了消費者的拍照體驗。
數字成像技術,是一個從光子到電子再到比特的過程。光線通過光學鏡片,在感光器件上形成原始的數字信號,通過ISP(圖像信號處理)和后處理算法,最終形成可以不雅觀賞和分享的圖片。要想在眼花繚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還是要追本溯源。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還是出眾的圖像品質,和愉快的拍照體驗。
傳統的相機廠商,在數碼技術的沖擊下,也經歷著消亡、整合、起起落落的過程。柯達,雖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但由于在轉型過程中對既有的優勢膠片市場始終抱有幻想,最終以破產告別了市場,釀成了攝影史上被紀念的名字。
但傳統相機廠商在光學設計和圖像質量控制上的經驗,是否可以用到手機上?我們是否可以復制膠片時代那些偉大的照片,讓手機拍攝的照片也有“情感”和“思想”?經過一番思考,華為決定去和這個產業中最頂尖的公司溝通一下,它的名字叫Leica(徠卡)。
01 為什么是徠卡?
在攝影喜好者心目中,徠卡是一個高山仰止的傳奇。不但僅是因為奧斯卡·巴納克在 1914 年手工制造出第一臺用35mm電影膠片的徠卡原型機Ur-Leica,這是現代便攜式相機的雛形,更是因為百年來,徠卡相機一直連結著卓越的品質,有多少攝影師用徠卡相機留下了名貴的瞬間,從羅伯特卡帕的“士兵之死”到時代廣場的“勝利之吻”,從周恩來總理半身坐像到拳王阿里的出拳照片,徠卡相機始終忠實地記錄著歷史。
徠卡相機有著出色的光學系統。徠卡鏡片的生產工藝非常復雜,除了獨特的配料之外,為了讓內部應力達到均衡,甚至要花上數月的時間,讓光學玻璃的溫度逐步降低到可以加工的溫度。徠卡所在的小鎮Wetzlar,號稱歐洲的“光學硅谷”,一代又一代的光學專家在這里潛心研究,改進設計。用徠卡相機拍出的照片,圖像銳利,色彩飽和,大氣沉穩,被攝主體和配景有可分離的立體感;因為鏡頭的解析力高,圖像的過渡層次豐富,有一種特殊的油潤感。
經過百年的發展,徠卡形成了其獨特的產品文化。徠卡相機從不會讓使用者失望,每一個細節都琢磨到極致;徠卡相機是專業技術的象征,是藝術創作的保證,是攝影師敏銳不雅觀察力的延伸;當然由于其昂揚的價格,徠卡也是奢侈品的代名詞。
使用徠卡相機是追求一種品位,一種文化,徠卡是為人一輩子而造的相機。
Steve Jobs 在iPhone4 的發布會上曾經這樣說:毫無疑問,(iPhone 4)是我們做過的最精密和最標致的產品,它就像一臺標致的老式徠卡相機。
華為,作為一個年輕的快速崛起的消費電子品牌會和百年徠卡碰撞出火花嗎?
02 合作的過程就像談愛情
第一次造訪徠卡是在 2014 年的夏天。早在 2013 年底,華為通過郵件和對方溝通,表達希望合作的意愿,被對方禮貌地回絕了。后來又經過幾次郵件的溝通,徠卡終于同意見面。
見面是從參不雅觀開始的, 2014 年是徠卡的百年紀念,公司也搬進了剛落成的總部。總部從空中看像是一個“8”和“0”的組合,象征著徠卡的兩個主要業務:望遠鏡和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