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整形就像是考試的時候在作弊。
我從不相信一個整形手術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更擔心的是這些做了改變的人,會不會因為外界的聲音而變得迷茫、惶恐,甚至是懷疑本身。
當你聽到「整形」二字時,你第一時間想到的:
是外表的補葺、自信的提升?
是那揪心的手術、漫長的恢復期?
還是父母的不解、伴侶的議論、外界無窮無盡的懊惱?
你是否也同樣想知道:
究竟那些整形的女生在想什么?
整形后她們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
于是, 36 氪和新氧APP聯合進行了這次策劃,前后征集了十余個女孩的整形故事,并拔取一部分拍成了一段視頻。而她們,則將把本身的傷、痛、喜、悲,講給你聽。
按照《新氧APP2017 醫美行業白皮書》調查, 2017 年預計中國會有 1400 萬人通過醫美變美,這個數字與 2016 年比擬上漲了42%。越來越龐大的市場,與人們固有的刻板印象發生了強烈的撞擊。而不停竄生的醫美辦事平臺、醫美分期平臺,以及越來越親民的價格、越來越豐富的信息,也在刺激著人們不停對這個“禁忌”進行嘗試。
市場、數字、價格、信息...這樣的字眼落在我們筆下,充滿了理性的條框。但實際上在整形二字背后,卻是無數個艱難的決定和無數個失眠的夜晚。
@君慕 女35 歲 教師
“我接受,但我不會做,因為我還有個兒子。”
我是個 80 后,我是有點老了,但也想和年輕人近一點。現在 90 后, 95 后, 00 后,整個容打個針簡直是家常便飯,我的學生也有一些做雙眼皮的。未來是他們的,沒準未來整容啊整形啊就慢慢變流行了,都是時間問題。
我覺得社會還是在進步的過程,紋身、同性戀、大齡剩女,這些詞都慢慢中性了,整容必定也是,以前可都完全都是貶義的啊。其實整容這個事挺有意思,你說做雙眼皮算是整容吧,但中國人對做雙眼皮特別開放,有時候我媽都鼓勵我做。但一涉及到全臉,那就紛歧樣了。
我本身呢,歲數有點大了,盡管偶爾也會有整的沖動,包孕經濟上什么的完全沒問題,但始終過不去本身心里那一關。我會鼓勵身邊伴侶微整,他們成功了我跟著開心,他們失敗了我也會慰藉,但是我不整。我會想,整完我兒子問我我該怎么回答?我好像很難告訴他「我對本身的外表不滿意」這件事。
「這樣會讓他不自信吧。」

@棉朵 女27 歲 空姐
“社會就是這樣,看臉,關鍵是你本身開心么?”
我的職業是空姐,在我們這行,美女太常見了。
我不覺得本身丑,但和她們比擬總是差上一點。之前我曾與經濟艙乘客發生過一些矛盾,阿誰乘客對我的態度很惡劣,霸道地投訴,甚至破口大罵。但我見過別的一個比我好看的空姐也犯了同樣的錯,卻安然無事。我不甘心,專業本質我一點不差,憑什么就因此低人一等?
后來,我選擇了整形。我經歷了漫長的修復期,但當效果完全顯現的時候,看見鏡子里的本身,真的開心得不得了。之后我開始考廣播員,又考了頭等艙辦事權限,接著就開始辦事頭等艙。事業在上升,我也開始習慣了微整的生活,經常會對本身不滿意的部位進行調整。流言蜚語隨時都有,習慣了,便也免疫了。
我得承認,姣好的面容是我事業很大的加分項,但這個社會就是這樣。不過我想強調一點,你或許是因為外界的評判或壓力選擇整形的,但整容之后給你的開心是屬于本身的,并且是誰也拿不走的。
所以,我的美是給別人看的,更是給本身看的。

@小何26 歲 香港媒體從業者
“我有點整容上癮了,但是我不care。”
我是個湖南女生,現在在香港做媒體。我覺得「整容」讓我在這個被物質、霓虹燈貼滿標簽的城市更好地保留了下來,而且過得還不錯。這點我從不避諱。
剛工作的時候,我就把本身所有的錢存起來,目的只有一個——把我「整容清單」上的所有項目一一搞定。可能是出于所謂的「整容上癮」,但更多則是我對本身的現狀和想要達到的狀況非常清楚,我清楚地知道本身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包孕表面。
我大學時就割了雙眼皮、墊了鼻子,恢復傷口那段時間,我所有同學都在議論我整容的事兒。那時候我還不是特別好接受,但后來也就慢慢習慣了。身上能動的地方我基本都動了,還剩一些沒做是因為錢還沒存夠。但現在的我,每天去見那些大明星、上市公司的CEO,從來都不卑不亢、不慌亂。
我的底氣就是我的故事。

@xliang 女25 歲 HR
“整容比你們想象的慘多了。”
我本來很胖,不光胖,我覺得我的五官沒有一處讓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