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4 日,造富神話ICO(首次代幣發行)被一紙公告叫停。這是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此公告引起了行業內的轟動,讓很多人看不清ICO和區塊鏈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關于ICO和區塊鏈,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松成表達了本身的看法。
他認為:“ICO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是很正常的。用傳統法律看,ICO具有眾籌、募集本錢的嫌疑,放任發展不予以監管是有很大風險的。大量沒有前途的項目甚至自己就是欺騙,不但讓投資者承擔巨大風險,也讓真正區塊鏈創業的團隊頗多訴苦,實際上造成了劣幣擯除良幣的不良后果。大量散戶甚至‘大媽’的入場正是一個風向標——ICO到了需要監管層介入的時候了。這一次整頓主要是為了風險警示和掩護投資人利益。”
雖然不少ICO項目的代幣可以說是“空氣幣”,但盛松成認為,中國仍應該鼓勵區塊鏈技術,“其實比特幣可以說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最著名的載體或應用,該技術已經被世界機構、政府、企業、專家、從業人士廣泛確認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革新性技術。”世界經濟論壇甚至預測,到 2027 年,全球GDP大約有10%將會存儲在區塊鏈上。
此外,在央行叫停ICO后,各界對于比特幣交易平臺的后續發展也密切關注。盛松成體現:“作為最主要、著名的區塊鏈技術載體和應用,比特幣是全球化的區塊鏈資產,可以在境外或地下交易,因此完全取締有難度,但的確應該進一步規范虛擬貨幣的交易。”同時,他也強調,任何虛擬貨幣素質上都不是貨幣(法幣),技術的進步確實會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制度改革,但技術不能替代國家的經濟政策。盛松成是在 2014 年初全球范圍內第一個明確體現“虛擬貨幣素質上不是貨幣”的官員和學者。
ICO叫停旨在掩護投資者
ICO是通過募集虛擬貨幣來支持項目發展的一種新的融資方式,但在盛松成看來,“ICO涉及到一對多融資,類似眾籌或募股,對融資項目及投資者適用性應該有必然的監管。”
雖然ICO與IPO具有一些形式上的相似性,但究其本色,ICO發行的不是股票而是數字貨幣,一般稱之為代幣(Token),區塊鏈初創公司以眾籌的方式,交換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以達到融資創業目的。雖然代幣并不代表公司股權或公司債權,但其價值在于,一來代幣可以驅動公司開發的應用程序,二來代幣總發行量有算法約束,如果公司的應用程序受到廣泛歡迎,使用者多,代幣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代幣的旺盛需求會推高代幣的價格,其持有者因而獲得價格上漲的收益。
代幣代表著一種使用權,但是多數ICO項目中代幣價格只和交易掛鉤(多為投機炒作),短期內價值與業務的發展關聯并不大,“因為代幣可以在交易所平臺交易,讓代幣具備了股票的特性。這樣的代幣交易把類似證券的一級、二級市場和使用權的購買,把證券和貨幣之間架起了彼此轉換的橋梁,雖然這是一種創新,但其可交易性和類證券屬性意味著需要監管的進一步介入。”
在他看來,監管這次出手,“采用本色大于形式的穿透式監管”,不爭論法務,看素質進行定性,先清退,讓大家歸零,然后再按新的游戲規則來,這樣的做法能夠迅速改變現有的ICO亂象,是相當有意義的。
據他了解,區塊鏈的嚴肅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對區塊鏈技術是很看好的,并認為此次大力監管對區塊鏈行業是好事,通過治理ICO,擯除數字劣幣,可以讓區塊鏈發展得更加穩健。希望這次監管能夠真正打擊傳銷幣和“空氣幣”,并對真正嚴肅創業的區塊鏈創新項目有所甄別和區別對待,掩護嚴肅的投資者和創業者的利益。
比特幣交易應規范
眼下存在另一個討論,即在ICO被叫停后,比特幣交易會否成為下一個被監管的目標?本年比特幣最高一度漲至 32500 元人民幣,且顛簸劇烈,波幅一度在20%~30%。
盛松成體現,完全取締比特幣的交易是很難的。首先,比特幣是第一個主要的、著名的區塊鏈技術載體和應用,被廣泛接受,已成氣候;其次,比特幣有全球化特征,可以國外、地下交易;再者,近幾年來比特幣漲勢如此之迅猛,“是因為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載體,除了投機成分,大家買的是其背后的技術,但比特幣自己只是技術的載體,它不成能取代法幣。”
盛松成強調,虛擬貨幣的交易應該進一步規范。“由于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能夠實現點對點匿名轉賬,對于中國本錢項目辦理和洗錢監管是一大挑戰。監管層應該按照有關的法律規定,針對利用虛擬貨幣從事違法行為的人進行更加嚴厲的監管。”本年以來,部分比特幣交易平臺已經取消了杠桿交易,對每筆交易征收0.2%擺布的手續費,并對投資者加強了身份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