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阿里的 4 萬多名,來自全球的員工們齊聚杭州黃龍體育館,一起慶祝阿里巴巴的第十八個年頭。
此刻,距離阿里巴巴關門還有整整 84 個年頭。根據目前的醫療水平來算,,也將近是一代人的時間。

為什么是 84 個年頭?
馬云是個志向遠大、心胸寬闊的創業者,在 2014 年與龍永圖對話時,就提出阿里巴巴只做 102 年的企業,既不是 101 年,也不是 103 年。
阿里巴巴從 1999 年開始,到 2101 年,剛好 102 年,橫跨三個世紀。這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算是百年老店了。在馬云看來, 102 會是一個好的結果。
而18,于阿里巴巴,既是成人禮,也是初創阿里時候的十八位“羅漢”。
去年此時,杭州正在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而馬云,作為“馬省長”,親自為杭州代言,為這座城市打上互聯網的烙印,科技的美感。甚至在我們普羅大眾看來,杭州,除了阿里網易之外,就沒有什么排的上號的互聯網公司了。馬云不甘于偏居一隅,阿里巴巴從成立之初就立志于做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整個過去的 8 月,華爾街都在討論阿里巴巴,還要多久能超越亞馬遜和Facebook。市值 4300 億美元(約合 28000 億人民幣)的阿里巴巴,距離亞馬遜不到一個“漲停”,與Facebook的距離是 1 個半“漲停”。在此之后,阿里巴巴距離“世界最大互聯網公司”的目標,只剩一個谷歌。
馬云從沒有將亞馬遜視為競爭對手。早年,阿里對標eBay,但很快eBay就不行了,亞馬遜又頂替上來。尷尬的是,這個對象也快被丟掉了。
一年時間里,亞馬遜的股價上浮近40%,期間貝佐斯兩度超越比爾·蓋茨,問鼎世界首富。同樣,阿里的股價從 79 美元,狂飆到了 170 美元。超越亞馬遜和臉書,只是時間問題。
阿里究竟給中小企業帶來了什么
阿里巴巴成了鞭策新經濟形態向前的“水電煤”等基礎設施。交易平臺、支付、物流、云計算和大數據,不但成就了阿里,也成了中國現代商業體系中最基礎的設施。
相關數據顯示, 2016 年全國遞出超過 300 億個包裹,超過70%與阿里有關;雙十一當天,阿里平臺的成交額是 1207 億,覆蓋 235 個國家和地區,一天物流訂單數6. 57 億……
此外,像淘寶店這樣的中小企業創業者,以及阿里平臺直接催生的就業崗位,上億也不是不成能。
間接地,阿里巴巴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協同拉動了社會消費需求,并源源不停為工廠帶來訂單,甚至幫中小企業主減輕租金負擔和運維成本……可能房東是很恨馬云的吧。
在這條社會基本的供需產業鏈上,阿里依靠著大數據統支持者更加精準的商業消費,支付寶系統構建社會信用和保障體系;菜鳥網絡走完最后一公里……阿里的這些子業務,共同支撐起了年交易額超過 3 萬億的零售系統。
此外,無人超市、盒馬鮮生等各種“新零售”的厘革持續鋪開,層層分銷、充斥不透明環節的零售與餐飲市場,即將被互聯網重新解構。
信任以及信用
馬云曾這樣形容電子商務:你從一個素昧謀面的人那里買來了東西,你把包裹交給一個陌生人,一個你從不認識的人將你的包裹送達,淘寶對中國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信任。這全關乎信任。
當時,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都是同城交易或是遠程匯款,十分麻煩。中國人的信用和保障,沒有人提這個。在線支付雖然便捷,但網購的成交額太小,有的 10 塊錢一筆,銀行連成本都不夠,自然不肯意做。
怎么辦?阿里做。
最終靠著這批人的堅持,改變了中國的生意。
2008 年金融危機,大批出口型企業倒下。中小型企業危在旦夕。 2009 年,阿里云上線。不懂技術的馬云預判這對阿里和中小型企業有巨大幫手作用,隨即一頭扎了進去,并從微軟亞洲研究院里帶走了哲學家王堅。
經歷了爭吵,阿里云項目上線。阿里云的肩上站著數以萬計的中小型企業。龐大的海量數據和用戶畫像背后,也是阿里云,就連春運,12306
也要求助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