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8月份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禁止共享單車新增車輛投放之后,已經有12個一二線城市頒布頒發暫停在城市的公共空間投放新增車輛。
繼直播后,共享經濟又成為互聯網一大風口,并且共享單車已經成為新型共享經濟的代表。在一二線城市的大街小巷共享單車隨處可見,一時之間風靡全城,騎共享單車出行也成了一種潮流。但隨著一二線城市在上半年的快速增長,城市空間也遇到了瓶頸期。于是,發展一日千里的共享單車似乎一夜之間來了個“緊急剎車”。
如今,共享單車在眾多一二線城市已經被監管,整個共享單車行業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洗牌期。那么,共享單車在未來是告別數量以新形式取勝,還是轉戰幾乎呈空白狀態的三四線城市呢?
共享單車到底有多瘋狂
自2016年年底以來,共享單車在國內突然火爆起來,似乎一夜之間風靡一二線城市。目前,市場上共享單車已經超過30個品牌。由于空間的限制,上海、廣州、杭州等多個一二線城市對共享單車的投放開始叫停。
按照交通運輸數據部顯示,截止2017年7月份,全國共有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將近70家,共享單車累計投放數量超過1600萬輛。其中,廣州市內的共享單車數量超過80萬,上海市共享單車數量超過100萬,深圳共享單車數量也達到89萬。
單從共享單車的數量來看已經很龐大,但是實際投放數量可能好遠遠高于統計數據。據調查,全國一二線城市共享單車的飽和數量是2000萬輛擺布,但上半年的增長超乎想象已經突破這一數據。而共享單車出現之后,20%到30%的短距離出行都考共享單車完成,代替了之前的黑出租、摩的等交通方式。
盡管共享單車在必然程度上改善了交通狀況,但是城市空間對共享但車的數量容納已經超負荷,在有限的道路空間若繼續加大共享單車的數量,將會拔苗助長出現交通秩序等問題。于是,共享單車的競爭未來在一二線城市可能會告別數量競爭的方式,而這將可能會造成一部分小型共享單車公司面臨倒閉的危險。
過去兩個月悟空單車和3Vbike相繼頒布頒發停運之后,町町單車也倒閉跑路了。市場上代表阿里和騰訊的兩大巨頭ofo和摩拜單車,在爭奪市場份額這一方面除了投放數量的競爭還是沒能掙脫紅包、免費騎車等一系列“燒錢大戰”。在多個城市叫停共享單車的投放之后,共享單車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如今,在城市空間的制約下,共享單車的監管也會越來越規范,或許接下來的競爭將由數量轉化為精細化的運營,與前段時間被監管的滴滴走上同樣的道路。而共享單車的監管與滴滴卻差別,監管滴滴的規定出臺之后引發眾多爭議,而共享單車的監管卻被大眾所接受,甚至還出現一片叫好聲。
為何監管共享單車會博得多數人支持?
自從共享單車被監管后,,鮮少有聽到反對的聲音。作為共享經濟的新型代表,為何叫停共享單車的投放會叫好聲一片?
首先,共享單車市場已是紅海一片,監管叫停共享單車的投放是對其野蠻擴張的減速。
以近日剛剛叫停的深圳為例,共享單車投入超過89萬,而按照去年年底深圳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據為1190萬人,其中新生兒約有21萬,60歲以上白叟約120 萬,加上12歲以下的兒童約100萬。減去這些不能騎共享單車的人口,還剩不到1000萬,平均十幾個人使用一輛共享單車。而除掉時間差異,深圳的共享單車數量已經足夠,無需高速增長。
因此,共享單車在一二線城市早已不是藍海,單靠投放數量競爭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飽和狀態。作為共享經濟新形式的代表,共享單車正面臨成長路上一次重大決擇,而本次監管或將結束共享單車的狂飆競速,進入洗牌期。
其次,共享單車靠投放數量擴張市場份額的方式已經結束,難以靠押金盈利。
此前,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統計,全國共享單車投放量接近1600萬輛,摩拜和ofo兩家就占據八成。如此多的市場份額,一定離不開摩拜和ofo數十億美金的融資,比擬之下其他中小型共享單車企業就沒有那么幸運,融資仍然停留在A輪、B輪的階段。
不過,目前摩拜和ofo還沒在市場上形成絕對優勢,以小藍、優拜為代表的中小型共享單車,也開始逐漸嶄露頭角。但是在眾多一二線城市家叫停共享單車投放的情況下,其他中小型共享單車繼續擴大規模的希望幾乎破滅。如此一來,在一二線城市規模沒有上升的空間,靠押金盈利也有了最大限度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