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不離身”是當代年輕人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WI-FI也因此成為了大眾日常生活中不成或缺的一部分,好比在吃飯先拍照讓伴侶圈“先吃”的生活狀態下,不少人到餐廳后第一件事是搜索附近的免費WI-FI或者詢問餐廳的WI-FI密碼。在巨大的需求之下,WI-FI也成了商業必爭之地。
商業WI-FI的發展得益于WI-FI技術的迭代升級,目前第五代WI-FI技術的傳輸速度已達到1Gbps,每秒可傳輸125M擺布的內容。WI-FI作為巨大的線下流量入口,可整合線下門店信息以及用戶數據,為線下營銷提供數據基礎或為線下門店提供導流辦事,其價值在線上紅利褪盡之后愈發凸顯,在近兩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年來商業WI-FI發展得如火如荼,不但是商圈、娛樂場所等人流巨大的地方成了商業WI-FI平臺的必爭之地,公交、地鐵、城際巴士、火車等短途或長途工具也受到了創業者和投資者的垂青,再加上運營商尚未涉足交通WI-FI,給第三方平臺的發展制造了機會,順勢發展起來。
但此應用場景的挖掘似乎不如想象中容易,短途交通WI-FI平臺16WI-FI、長途交通WI-FI平臺往返或是收縮市場,或是差評聲起,交通WI-FI的發展屢屢受挫。
短途WIFI:16WIFI顧此失彼,跌落神壇
16WI-FI是面世最早也是曾經覆蓋區域最廣的短途交通WI-FI平臺,自12年成立起至今的五年里,輝煌時期曾覆蓋十多個城市的公交系統,僅北京一座城市就鋪設了14000輛公交車,頂峰時期用戶多達1500萬,并于去年獲得了當年最高的融資數目,是本錢曾非常看好的項目之一。但好景十分短暫,16WI-FI融資不到一年便因為運營困難,從本年2月起陸續關停了多地辦事,退出上海、廣州等11座城市,僅保存北京、昆明兩座城市的業務。16WI-FI斷臂求生的原因,細究起來有不少。
首先,除了技術和運維成本之外,公交WI-FI還需購買硬件設備、向運營商購買流量、向公交集團支付媒體費用,前兩項的成本尤其巨大,對于初創公司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據悉,16WI-FI成立至今總共融資了5億元,卻在媒體費和流量購買費用上累積投入了6億元,成本與收益失衡最終導致平臺難以為繼。
其次,短途交通WI-FI屬于抱負狀態下的低頻剛需產品,何為抱負狀態?車內環境寬敞、行車平穩等,然而實際體驗卻很差。一來,使用短途交通工具頻次最高的人群為白領、學生以及早起買菜的大爺大媽,但這三個群體的出行具有潮汐性,高峰時段人多擁擠,乘客等車時需要留意目標公交車,上車后需要留意到站與否,再加上車廂內擁擠、波動,多數乘客根本無法長時間使用手機,導致需求降低,也就是說,用戶乘坐公交等短途交通工具時使用免費WI-FI的頻次比抱負情況更低。
二來,新用戶若想使用16WI-FI提供的公交免費WI-FI,需要先下載APP,使用流程相對繁瑣,倘若使用之后網速欠安,用戶更是不會再使用第二次,用戶流失速度快,回購率也很低。再加上如今4G網絡已基本普及,傳輸速度高于商業WI-FI,移動流量資費也越來越自制,騰訊視頻、bilibili等視頻網站甚至和運營商合作推出了流量卡,用戶已擁有比免費WI-FI更好的選擇。
最后,在沒有探索出可行的商業變現方式之前就盲目擴張也是16WI-FI失敗的原因之一。或許平臺是考慮通過擴大辦事范圍來實現盈利,但實際上卻導致了成本成倍上升,而廣告投放類的變現方式并無法帶來太多盈利。短途出行屬于碎片化使用場景,平臺獲取不到太詳細的用戶行為數據,無法形成準確的用戶畫像用以定向推送商家辦事,盈利能力與成本之間懸差過大,導致16WI-FI只能選擇斷臂求生。
長途WIFI:往返WI-FI也并未俘獲眾心
短途交通WI-FI碰壁,創業者和投資者便把目光轉向了使用時間更長的長途交通WI-FI之上,往返即是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一個平臺。往返WIFI覆蓋了火車、城際大巴,其公開的數據顯示目前已覆蓋了全國60%的鐵路以及25%的城際大巴。盡管長途交通WI-FI平臺的用戶比擬短途交通WI-FI數量更大,使用時間更長,更容易積累用戶數據以便商業化,但實際上也面臨著與短途交通WI-FI同樣的困境。
其一,長途交通WI-FI的硬件成本和流量成本也非常高,往返公開的數據顯示,安置一個設備需要耗費300萬。而火車或城際大巴這類長途交通工具的共同特點是乘客非常多,為了打發漫長的乘車時間,乘客使用免費WI-FI的積極性會很高。在人數多、使用時間長的情況下要保證網絡速度快,意味著平臺要投入更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