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不要再插隊了,大家都自覺一點好嗎?”“我們在這排隊等著進場都站了半個多小時了,你來了就往隊里擠,好意思嗎?”“不要推不要推!一個一個進場!!”
11 月 9 日下午, 2017 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的小程序分論壇開始前約一個半小時,會場門外排起的長隊里時時地發出這樣的爭吵,甚至還有人因為插隊互相推搡。后來在開始前半小時擺布趕到的參會者,只能站在隊伍最后靜靜地看著前面數百人的后腦勺,跟著一步一步挪進會場。
近千名與會者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微信以及小程序一周年的陳訴總結,而更多人最主要的目的實為緊盯小程序接下來可能在哪個領域發作。在這些人中,已經有不少開始追悔本身為什么沒有在小程序發作之前就主動擁抱它。
懂懂條記在現場看到的情景,無疑傳遞出了一個信號——小程序火了。
然而,小程序上線這一年的經歷卻像是過山車,從備受矚目的上線,到前半年的備受冷遇,再到近兩個月的發作。這種波峰、波谷鮮明的對比,構成了小程序的“一年成長記”。
“抓住小程序紅利期”,這是在懂懂條記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無論是企業還是開發者,在他們眼里,小程序的發作似乎成了新一輪增長點。對他們來說,無論以后如何,眼下必需抓住它。
小程序與開發者的歷史轉折

2016 年 12 月 28 日,小程序公測一個多月后,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中激動地闡述了小程序,他認為會給用戶帶來驚喜。可能是由于張小龍和微信曾經的光環,小程序正式上線之前就受到了高度關注。
很多人認為,小程序是繼微信公眾號之后又一次歷史性機遇,一大批企業和開發者翹首等待它的上線。包孕聚美優品在內的很多互聯網企業紛紛測試小程序,希望它能夠成為APP以外新的流量入口。
然而,第一次轉折發生在上線前三個月。 2017 年 1 月 9 日,小程序正式上線,當時的百度指數達到高點。但起初涌入的一大批企業和開發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后,對于小程序的形態、能夠帶來的流量以及前景開始變得模糊,熱度旋即下挫。對小程序失望的聲音,一直延續到 3 月份。
雞肋,成了當時很多人對小程序的判斷。
但理工男往往都有一股子悶頭死摳的精神,張小龍和小程序團隊仍在不停升級著小程序。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小程序逐漸開放了更多入口,包孕二維碼、群聊、搜索等等,并且完善了推廣功能。別的,一批騰訊系APP和早期進入的開發者開始在小程序里得到了必然的增長,半年時間陸續投身小程序的開發者也超過了 20 萬。
這些變革讓人感覺到,小程序有了回暖跡象,但距離人們對小程序上線之初的預期仍有必然差距。不過,這個時候的小程序仍然讓一部分開發者看到了轉折的機會。

“本年六月份聽到風聲然后開始轉型,之前是做APP和網站開發,競爭很激烈但收益不高,所以打算抓住小程序的紅利期。”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內部人員小李告訴懂懂條記,“可一開始我們以為錯了,因為轉型小程序之后,能夠接到的單比應用開發還少很多。”
但是,在深圳科學園一帶,應用開發始終是供過于求,這種狀態導致小李所在的公司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幾乎到了活不下去的局面。“做應用開發也快活不下去了,不如嘗試轉型,也是抱著搏一搏的心態。”小李講道。
“剛開始比較慘,大部分企業都不理解為什么要做小程序,所以我們前三個月幾乎沒怎么開單,有的單還是半送的。”小李對懂懂條記說,“熬過三個月后,需求突然就多了,很多企業看到螃蟹好吃便開始接受小程序,我們做的比較早,算是搶了先機。
就在懂懂條記與小李溝通的短短一個多小時里,就陸續接到了 3 個訂單,他開心地說道:“這在以前做APP時是想都不敢想的,這個月大概做了 30 個。”據小李介紹,深圳和廣州一帶有很多轉型做小程序的開發者,有些具備實力的公司也在拓展小程序的業務。
小程序能夠給企業提供的便當正在逐漸表現。以餐飲行業為例,小李公司做過的一個小程序給該餐飲公司帶來了10%的回頭客,消費者粘性和排隊流失率都有必然改善。
幾乎每三個月,小程序就會經歷一次轉折,而小程序的轉折,也成了一批“小李式”開發者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