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試圖幫手過果蔬滯銷的農民么?
在網上,類似于「某地 XX 滯銷,農民都哭了」這種新聞經常出現,但是我們卻很難判斷這些信息的真假。
而那些真正偏遠地方的窮困地區,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在網絡上發生。
本身動手,一鍵脫貧
11 月 23 日,人民日報上線「扶貧在線」客戶端,想解決這種幫扶方和售住房信息分歧錯誤稱的問題。
人民日報想做的,是一個類似于「扶貧項目超市」的項目。

現在貧困人口分散、交通未便。「扶貧在線」想把目前需要幫手的困難群體和企業機構的幫扶項目連接起來,就像超市貨架一樣按區擺放,便利人們來發布和查找所需的信息。
「扶貧在線」客戶端的首頁上,包孕「資訊視頻」、「成果展示」、「找項目」和「我要發布」四個欄目。

打開「找項目」,,會發現客戶端涵蓋的扶貧項目涉及能源、教育、農牧、醫療和科技等各個行業,既有全國性也有地區性項目。

例如,「生物質燃料收儲運項目」是全國可申請的能源行業項目,「關愛學子公益助學計劃」是地區性的教育行業項目,「聽得見的大愛」是地區性的醫療項目等。
當企業機構有幫扶計劃,就可以在「我要發布」里發布信息,供需要幫手的人來查看和申請。
目前,「扶貧在線」客戶端已發布扶貧項目、案例、視頻 400 多條,安卓版和 iOS 版均已上線。
為什么是人民日報?
在客戶端的上線儀式上,人民日報社副社長介紹到,人民日報與扶貧職業的關系由來已久。
早在 1984 年,就有基層通訊員來信反映福建省的貧困狀況,當時《人民日報》刊發來信及評論員文章,「拉起中國扶貧開發的序幕」。

十八大以來,已經有 5500 多萬中國人開脫貧困;如今十九大上又提出精準扶貧,確保在 2020 年實現全部脫貧。
這是要比以前更加艱難的任務,因為目前只剩下最最貧困的貧困地區。
《人民日報》介紹,十八大以來《人民日報》已頒發近 1500 條扶貧相關報道,涉及總書記扶貧思想的約 700 條。
此外,《人民日報》還深入扶貧一線,進行定點幫扶、研究辦法、落實方案,甚至選派干部定點掛職。
到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也增補,《人民日報》對廣西扶貧信息的報道數量是中央各大媒體之首,對樹立形象、提高貧困人口的政策知曉力很有幫手。

除了人民日報社、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外,到現場參加儀式的還有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鄭文凱、河北省扶貧辦等扶貧機構,以及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有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這樣多次發布扶貧項目的企業,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